
9月17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宣告新一轮新能源补贴政策启动。仔细翻阅这份并不算长的文件可以看到,普通混合动力车型再度与补贴无缘,就连传统混动客车也从原有补贴名单中拿掉了。根据某些消息人士的说法,《通知》可能是政府推出的最后一轮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这意味着混合动力在中国可能再无机会得到政策垂青。
这多少令人感到有些意外。今年年初,在讨论节能与新能源补贴政策调整走向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曾表示,我国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日趋成熟,已具备在全国范围推广的条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也表示,支持混合动力作为主流技术来推广。这番言论一度被视作混合动力将迎利好的信号。但就今天发布的《通知》内容看,混动政策预期落空了。
与上一轮新能源补贴政策相比,本轮政策在补贴方式上并没有实质性突破。虽然将补贴形式改为直补汽车厂家,但补贴车型仍旧以纯电动和插电式为主,从本质上说仍是延续按技术路线补贴的思路。一度曾被讨论的按节油率档次不同进行补贴的思路,最终没有被采纳。
从最终出台的版本看,政府仍致力于推动纯电动技术路线的推广,并在示范城市资质申请条件中新增了新能源车推广数量要求:2013~2015年,特大型城市或重点区域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量不低于10000辆,其他城市或区域累计推广量不低于5000辆。
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目标。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25个示范城市累计(最早自2009年起)推广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7432辆(含普通混合动力客车)。其中,北京以3388辆排名第三,即使是排名第一的合肥(5622辆),也难以达到新标准要求。
在之前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化仍面临重重困难,效果不甚理想,相信这一判断很多业内人士都能赞同。从全球范围看,如此富有挑战性的新能源汽车推广也并无先例。虽然不能因此断言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难以实现,但换一种思路或许可以看一看,要实现汽车节能减排的补贴初衷,有没有更经济、更实际的路径?
过去几年间,不被中国政府看重的混合动力汽车,在美国、日本等地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市场进步,对提高车辆环保性、节约燃油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寸土寸金的“首堵”北京,短时间内建立起大规模的电动车充电网络是一种奢望,一辆普通混合动力乘用车比一辆纯电动车型更能适应使用要求。
“从国际上的情况看,从减少排放、节省燃油的角度看,从不需要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的条件看,混合动力应该尽快推动一下。”董扬年初的这番话,很多人仍然记得。既然混合动力的节能环保效应毋庸置疑,我国混合动力汽车发展也日趋成熟,为何这一路线始终难以得到政策支持?
新的补贴政策制定过程各方持何意见,我们不得而知。当前的结果不能说是不令人遗憾的。笔者最后抱有的一丝希望是,《通知》仅提到“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未提及节能汽车,是否意味着节能车型补贴将另有他政,混合动力有望纳入其中?如果不是这样,混动还能迎来春天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