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电信展已经曲终人散,可穿戴设备热潮还方兴未艾。那么,可穿戴设备的前途到底如何?巴展上的可穿戴设备又有哪些值得一提呢?首先,我想旗帜鲜明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可穿戴设备,呵呵。
可穿戴+设备=谬读
有时候,科技很唬人。而且,往往以一个怪异的名字存在,比如说,云计算,经常听的人云山雾罩,其实,就是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比如说,大数据,其实早已有之,和互联网结合后,不如说是基于互联网的数据挖掘更贴近本质,哪怕叫i-BigData也可以。
但是,这些概念都不如可穿戴设备蹩脚,感觉就像“可肩扛毛驴”、“可拆卸汽车”一样,远离问题的本质。我有3部智能手机,经常放在自己口袋里,不知道算不算可穿戴设备?
所以,从第一眼就不喜欢这个词。我看到在展会上,三星、华为、索尼们展示了智能手表,那不如我们就把它直接叫智能手表好了,为什么归入可穿戴设备呢?仅仅因为它确实是可穿戴的?可是这就像说“可肩扛毛驴”一样没有意义。
究其实,一个产品的定义和本质,取决于它背后是何种核心价值。比如说从“电话”到“移动电话”,它的核心价值就是移动,名副其实,带来的价值显而易见;比如说,手机和智能手机,智能就是其本质,意味着互联网、意味着软件层面的可定制,带来的新用户体验和价值也极具革命性等等。
以此类推,可穿戴的手表也好、健康手环也好,确实是可穿戴的,但是,这个名词里包裹得到底是什么,才是决定它是否有前途的基础。
以智能手表为例,我总体上不看好它,除非出现新的颠覆性应用。因为,从目前的各种智能手表中,不是Android就是Tizen,而且,除了报时、天气、测量运动指标之外,也看不出让人激动的应用——这些功能恰恰都是智能手机已经具备的,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呢?按照奥卡姆剃刀原理,这种产品往往难以成功。
同理,智能手环可能也是如此。虽然它本身不算重,但是它提供的功能实在还是太少,可能也只是一个小众的应用……最核心的是,它还是太麻烦。比如,如果它能极为方便的植入到皮肤,只是几十个、几百个纳米见方,或许能让人足够惊喜。
对此,笔者有一个理由并不充分的断言:除非我们的想象力打破现有的藩篱,或者这个功能是现有智能手机无法替代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常见的智能设备可能还会是一个小众的应用,不会有太大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