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条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新闻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第一条是去年北京相关部门征集的300位纯电动汽车志愿者中,近四成因装不了充电桩而被迫放弃购买纯电动汽车计划。第二条是央视的“3·15”晚会上,来自山东的部分企业由于非法生产老年代步车,被曝光和批判。这两条新闻都和新能源汽车现行的推广政策紧密相关。
先说前者。在今年2月北京首批私人购车摇号申请中,有1428位市民中签新能源汽车指标。按这一发展趋势,新能源车今年在北京私人消费市场破万不成问题。正当大家觉得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破冰”在望之际,却因地方政府的政策“顾前不顾后”,未考虑充电桩等配套问题,给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泼了一盆凉水。
市民无法安装充电桩的因素很多,其中既有小区停车位稀缺或是物业以安全隐患为由不允许安装的原因,也有小区供电容量有限,电力负荷受限的原因。目前,我国大多数试点城市都没有出台私人安装充电桩的实施办法。相比之下,对充电桩依赖相对较小、续驶里程充足的混合动力车更容易被普通消费者接受,但北京市政府在推广新能源汽车上却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拒之门外。
再说后者。老年代步车涉及的是业内一直争论不休的低速电动汽车的问题。在“3·15”晚会上暴露的老年代步车没有牌照、违反交通规则等问题,究其实质是管理问题。正是由于受政策限制,低速电动汽车无法上工信部公告目录,才导致产品不能上牌、上保险;正是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规范标准,整车制造工艺和安全水平才会参差不齐; 正是由于政策法规的缺失,从而导致产品从生产、销售到售后维修、保养、回收等环节均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正是由于无牌照、无驾照、无保险的“三无现象”,所以用车者才敢肆无忌惮地违反交通规则,因为几乎没有违法成本。
低速电动汽车由于价格便宜、使用成本低、使用方便,在国内拥有广阔的市场。有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受政府支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1.76万辆,而政府打压,且没有补贴的低速电动车年产销量达到18万辆,累计保有量近百万辆。对于政府来说,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取缔不应该是最终目的,而是应该拿出政策,制定相应的标准和管理办法,让这一市场朝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一味地“限”,非但限不住市场,反而由于无章可循滋生出安全、交通、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增加了管理难度。
目前,欧盟、美国、日本等汽车发达地区和国家都为低速电动车大开绿灯,为何我国却反其道而行之,极力压制低速电动车的发展?难道中国市场已经“高端”到新能源车必须走“高大上”的路线吗?
无论是拒绝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是打压低速电动汽车发展,都是由于政策的制定者高高在上,罔顾民意,不重视市场需求的结果。这样的政策和规定不但不能助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反而成为行业发展的桎梏。希望有关部门能认识到这一点,让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更接地气,让新能源汽车发展早日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