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审查期间, 曾宣布退出竞拍的江森自控公司(以下简称“江森”)表示,对A123的汽车资产依然感兴趣,包括在密歇根州Livonia和Romulus的两个工厂。江森并认为,万向的竞拍将会被美国政府判为无效,一旦万向收购失败, 江森将随时准备接受A123。
不管万向收购最终能否成功,对于此次收购行动万向是否值得,许多业内人士和投资界人士仍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大家均表示认同,那就是收购之后远比收购过程更艰难。
看中技术和市场
万向近四十年来一直以汽车零部件为主业,“造车”成为鲁冠球的梦想。十多年过去了,万向从未在电动汽车上赚过一分钱。“此次收购A123,能使万向离电动汽车梦更进一步。”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记者了解到,万向拍下A123的业务包括汽车电池业务(包括电池产品、技术、客户订单合同、美国密歇根州的Livonia和Romulus两工厂的生产设备和设施、中国的阴极粉体生产设施以及与上汽合资的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中51%的股东权益等)、电网及电能存储业务和其他商用业务。为了平息美国国内有关涉及国家安全的反对声音,万向剔除了包括军工合同在内的所有政府合同(该部分最终以225万美元出售给了美国Naviatas系统公司)。
“万向最看重的,是A123与上汽等车厂的合作关系以及合资的电池工厂。”上述业内人士指出,万向提出收购A123,肯定是预见了美国政府审查等问题,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一招好棋。
拥有成熟磷酸铁锂电池制造技术的A123,目前与通用、宝马、上汽和菲斯科等国际汽车巨头都订有采购协议,业务版图覆盖中美两大市场。
鲁冠球之子,万向集团总裁鲁伟鼎表示,通过A123,万向可获得更多先进的电池和新能源技术,并能借此扩大万向集团在美国市场的销售份额。由此可见,万向收购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和市场。
以汽车零配件起家的万向,虽然在电动汽车领域做了很多尝试,但成功的例子不多,且自1994年进入美国市场,万向迟迟无法进入美国新能源汽车供应体系。尽管在2011年初,万向曾先后与美国Ener1、史密斯电动车公司合资投建电池生产基地及生产电动车,但Ener1的破产与核心技术、整合能力的缺失,一直让万向徘徊在电动汽车市场的边缘。对A123的收购,反映了万向对电池技术和市场的渴求。
收购A123一旦成功,万向将打开进入主流电动汽车市场的大门。一位万向集团内部员工表示,目前,中国的电动车政策环境正在逐渐成熟,市场也在逐渐启动,万向希望借收购A123公司来快速树立自己在行业内的地位。
另有消息称,万向还有可能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科汽车公司。菲斯科是A123公司在美国的主要客户,因需要大量召回故障电池而陷入财务困境,A123申请破产也导致搭载A123电池的卡玛电动汽车被迫停产。该公司表示,将首先考虑从中国或者欧洲寻找投资者或买家,原因是公司高管认为这两个地区对发展电动车的兴趣超过美国。对于潜在的合作者,菲斯科将提供一款已经开发的电动汽车设计,该车研发费用超过10亿美元。不过,菲斯科随后否认了被抛售和破产的可能,而是强调拟寻找合作伙伴。对此,万向集团尚未公开置评。
亟需止亏与整合
鲁冠球的女婿,万向美国公司总裁倪频曾向表示,万向集团计划发展A123公司在美国的工程和制造业务,公司将致力于对A123进行长期投资,这将是A123未来制胜的关键。
尽管对于收购和经营A123,万向表现出绝对的自信,许多业内人士仍对此次收购唱衰。
最迫切的,是如何止亏。
公开资料显示,A123自2009年上市以来几乎没有一个季度完成目标,已经陷入无法遏制的持续亏损中。2006~2010年间,A123归属普通股股东亏损已累计达到近3.66亿美元,更为糟糕的是,亏损额还在持续增长中,2011 年,亏损额升至2.577亿美元,仅2012年上半年,净亏损便已高达2.08亿美元。没有人知道,这种持续亏损的情况何时能止住。
就在竞标结束的第二天,美国能源部马上宣布将不给予A123剩余的财政拨款,且其受国家资助的设备和设施必须留在美国。
“购买还是小数目,但要让美国两个工厂和中国一个工厂的A123运转起来,资金的缺口会比交易的钱还要多,且是持续投入。”一位投资界人士指出,万向收购成功后,亟需找到企业的盈利平衡点。
随着中国车企海外并购日趋活跃,核心技术成为其海外并购的重点。通过并购获得核心技术的方式,虽可较快实现技术升级,迅速形成规模,却存在整合难度大的问题。万向只有与A123实现真正的产业整合,才有可能在技术和管理上得到提升,才有利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有消息称,为了拓展中国市场,万向考虑将A123公司的相关资产注入其与上汽的合资公司——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中。
一位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人员表示,万向这几年在锂离子动力电池上投入巨大,几年前就研发了软包锂动力电池,但由于性能的缺陷,一直没有量产。此次收购A123,不仅意味着这几年动力电池研发基本失败,也基本确定了万向将来走的路线就是磷酸铁锂。而A123的技术和专利有被估高的可能,磷酸铁锂技术应用于电动汽车也存在很大争议。“磷酸铁锂在电动汽车上会有所应用,但肯定不会成为主流。”他认为,万向把宝压在A123身上,未来肯定会证明是错的。
A123中国公司的员工似乎也对万向并没有多少信心。
在江苏常州,A123有3个生产基地——常州高博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常州高博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和镇江高博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型高能锂离子电池及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开发、制造和销售,生产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常州高博内部员工告诉记者,公司多数员工对万向收购A123一事仍持观望态度,且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有跳槽意向,总部正迁往宁德的中国锂电池巨头ATL成为下家首选。
最大问题,还是市场。
记者了解到,A123的磷酸铁锂电池还只是处在实验室阶段,成本太高,还待市场验证,美国也并未将其视作主流技术。此外,中国企业在收购外国企业时,其附加条款中往往就有对技术使用的限制,这意味着A123的技术和专利能否被充分吸收,万向能否依靠该技术打开中美电动汽车市场也是个问题。
尽管中国对新能源汽车有着宏伟的规划,万向十多年来在电动汽车上也投入巨大,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还很难获得收益。
欧美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样处于低迷。正是由于市场的疲软,使得欧美车企希望通过引入资本或重组来摆脱困境,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加上国内车企近年来已逐渐意识到自身技术与能力的缺失,考虑自己研发成本高、风险大,通过海外并购获得相应技术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如何有效整合,是参与海外并购的中国车企将面临的新考题。
万向此次收购A123,幸or不幸,全待市场验证。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