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丰田汽车公司发言人称,日本丰田正与湖南省科力远新能源公司洽谈,拟合作生产镍氢电池,用于丰田计划在2015年引入中国市场的混合动力车型。同时,总部位于湖南省的电池生产商科力远新能源公司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告称公司将与丰田汽车公司在华东常熟设立合资企业生产车用电池。
受钓鱼岛事件影响,日系汽车自去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并试图从多个方面入手改变自己在中国政府、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效果一直不佳,此次媒体报道丰田汽车拟将在中国合资制造混合动力汽车用动力电池,是什么的原因让一贯“技术保守”、“核心零部件保守”的车企走本土化制造的路线呢?
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积极响应中国政府设立的新能源目标,从而换取政府支持。第二个原因是,改变核心零部件技术封闭的形象,获得更多消费者支持。第三个原因是需要寻找满足中国前段时间提出“乘用车平均燃油标准”的方法。这个“一箭三雕”的如意键盘能否实现,窃听笔者分析。
第一点、新能源强势企业示好中国政府
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期望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事实上,为了满足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喜好和发展目标,目前在中国车市竞争的几乎每一家车企都已经或者计划在不久的将来进行相应的新能源车型发布。
日系汽车是世界范围新能源汽车处于领先地位,丰田公司旗下的普锐斯更是很成功的一个案例。但是,此前盛传,中国针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的方案中,将普锐斯排除在外,为了影响相应的情况,丰田汽车更是推出与中国两家合资公司两款混合动力汽车,这样的情况能否打动政府?笔者认为作为世界范围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在中国不能以优异的优势引领市场,并且推出技术含量高、汽车开放度大的新能源车型,对于政府来言,这种示好是没有意义的,至少对于整个新能源行业来讲,投放这样的新能源车型,并没有领先的优势。
第二点、“核心部件本土化形象”打造
日系汽车被排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治风波,纵深一点讲在技术上过于保守的情况致使“无力公关”,打造一个更加开放的技术车企,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车企做的事情,从本土化的研发中心、到合资自主车型,此次又是零部件的本土化合资制造。
不过需要指出一点,关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事情,从很久以前的铅酸电池、到镍氢电池一直到现在用的锂电池和铁离子电池等多个方面,性能上面稳步提升,不知道为什么丰田公司此次生产的电池是镍氢电池,这点算不上其最近的技术。这点如果宣传为“核心零部件本土化制造”没有太大的意义。
此前日方曾经很高调地在常熟建立研发中心,很多媒体也解读为逐步实现本土化研发,事实上,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这个研发中心并没有很积极的消息传出来,包括人员的雇佣、一些技术本土化研发等,与此相对应的是,德系汽车、美系汽车研发中心则逐步起来。
这个时候来看,很多自主汽车以及合资汽车在中国都逐步开始使用锂电池或者铁离子电池,这个时候在中国合资制造镍氢电池,对于所谓的核心部件本土研发没有太大意义,对于丰田来讲,也没有任何损失,而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代工而已。这种“核心零部件本土化”不要也罢。日系企业一贯被诟病的技术保护和壁垒,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
第三点、满足中国“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标准”
此前国家发布了相关的新能源汽车目标:“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完善汽车节能管理制度,实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逐步降低我国乘用车产品平均燃料消耗量,实现2015年和2020年我国乘用车产品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100公里和5.0升/100公里的目标。”
此后国家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关于采用新能源汽车来抵冲相应传统平均油耗的办法,其中,假如一辆车企的汽车燃油消耗每百公里是10升燃油,相对应于2015年的目标,超出来3.1升燃油,这个时候,每辆纯电动汽车销售出去可以挽救11.13辆燃油消耗百公里10升的指标。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车辆平均燃油消耗达到10升燃油,你只要平衡好自己的纯电动汽车销量达到9%的目标,这个规则对你这个车企来言,都没有任何生存问题。
这个时候来讲,如果这个规则按照计划进行实施,任何一家车企不大量投放新能源汽车的话,没有活路。在这个当口,丰田加大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也是一种必然。
但是这几年,中国车市上面关于一些采用弱混新能源汽车来赚取国家补贴的实例太多了,此次关于“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计算办法”中提到了新能源汽车的界定有两个指标,其一是纯电动行驶五十公里以上的车型可以视为纯电动汽车,其二是混合动力汽车油耗百公里2.8升的可视为混合动力汽车,其余的不再是为新能源汽车。
丰田这次制造的电池是镍氢电池,无论是能量密度或者其它方面的性能都要低于锂离子电池等,这个时候,离国家要求“纯电动行驶五十公里以上”或者“混合动力汽车油耗2.8升”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否则的话就要庞大的镍氢电池,增加重量和成本,这也是制造上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这个方法也未必能够如愿。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