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电动汽车还被我们认为是未来科技的典型代表之一。电动汽车领域,也曾是国内外众多汽车生产厂商趋之若鹜的所谓“蓝海”。然而,当时间一晃进入2014年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不久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陆续放开了对新能源车的限制,这给了一直在摩拳擦掌的各大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自由竞争的机会。如果你仔细观察,在奉贤的大街小巷上,电动汽车的身影已经开始渐渐多了起来,人们对电动汽车的好奇心正在转变为购买的跃跃欲试。也因此,在汽车行业里,有许多人把2014年称为是电动汽车的元年。在笔者看来,是不是元年并非焦点,重要的是我们似乎看到:电动汽车市场,终于打起来了!
前段时间,特斯拉CEO马斯克访问上海,收获颇丰,ModelS车型顺利进入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目录。上海市政府今年预留给进口电动车3000个牌照,特斯拉也将获得其中一部分名额。让所有人都相信特斯拉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像苹果iPhone般普及中国。
电动汽车市场狼烟四起
对于电动汽车市场来说,从蓝海转成了红海似乎只是一夜之间的事儿。一线城市的限制放开让此前还“神秘兮兮”的新能源汽车在顷刻之间全都浮出了水面,扎堆上市。而令人最意外的是,相对于竞争激烈的传统汽车市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闹”得最凶的既非国外一线厂商,也不是实力雄厚的合资企业,而恰恰是蓄力已久的各大国内自主品牌。
此前,包括比亚迪、上汽乘用车、江淮乘用车、长安汽车在内的车企,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耕耘多年,积累了相当水平的技术实力,研发出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产品。只是受制于地方保护等因素,发展步伐比较缓慢。如今,在技术、产品、政策三方合力推动下,多年来一直被迫处于“研发阶段”的新能源汽车终于打开了走向市场的“枷锁”。
从消费市场来看,新能源汽车也确实正逐步取代传统汽车,成为车市“新宠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共销售6853辆,同比增长120%。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4095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售2758辆。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2014年一季度销量均大幅增长。
为了在新能源车领域抢占先机,各家车企今年都推出了重磅级产品,在技术领域也各有所长。面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王座”,每家车企都看似“野心勃勃”,谁都不甘心就此“俯首称臣”。
此前,有媒体披露,北京汽车正投入重金打造新能源车技术,今年还专门成立了新能源汽车公司,未来希望借助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战略实现突破。而目前,北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产品已包括了E150EV、C70GB电动车等。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北汽的新能源车部分电池、电机技术仍是采用了外包的策略,核心技术还有待加强。
江淮新能源汽车的主要产品是江淮和悦iEV,续航里程为160公里,技术方面,江淮成立“合肥新能源汽车研究院”,重点研发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和试验测试技术。
上汽新能源汽车主要产品包括荣威E50电动车和荣威550插电混动车等。上汽掌握了很多跨国车企都没有的核心技术,电池和内外饰材料的环保与轻量化应用是其技术亮点。从整体核心技术而言,比亚迪比其它自主新能源车的优势更大。
除了表现抢眼的自主品牌外,合资车企在新能源车领域也广布重兵。3月末大众宣布,将新能源车发展方向定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上面。丰田新能源汽车以非插电式混合动力进入市场,如普锐斯、凯美瑞尊瑞、雷克萨斯CT200h等车型,后期也有插电式混动车和纯电动车布局市场。通用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和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雪佛兰Volt沃蓝达、凯迪拉克凯雷德Hybrid SUV以及君越eAssist是其主力车型。
5月作为宝马i品牌投产的首款纯电动车型宝马i3在深圳、苏州等地亮相。自主品牌的比亚迪(002594)也公布了比亚迪4月销量数据,新能源车型销量连续上涨。相对于特斯拉,传统汽车品牌频频发力,望图占有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里最大的一块“蛋糕”。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口品牌、合资品牌、自主品牌的“三国争霸”的局面仍将不变,互联网思维和传统造车思维的碰撞也还会火花不断,但最终持“牛耳”者必然是最懂中国消费者需要的品牌。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