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款电动汽车陷入买卖停滞状态,这与《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有很大关系,不符合这个规范要求,就不能申请新能源汽车补贴,这项举措对于规范电池产业很有必要,但是,动力电池目录管理不能再犯当年传统汽车目录管理的错误。
我国有多少家动力电池企业?笔者不完全统计,不少于260多家,这些电池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技术实力强弱不同,生产管理规范差别较大。有些技术实力不强的电池企业依靠地方保护“混迹”市场,导致新能源汽车事故频发,每次事故发生都引起广泛注意,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造成伤害。《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就是要把这些“混”市场赚钱的企业清除出去,留下那些真正愿意真干的电池企业,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已经进入规范目录的电池企业,他们是有实力的企业,但是,进入规范目录不等于进了保险箱,电池企业要有这个意识,相关政府部门也应采取这样的措施,督促这些进入的电池企业不断研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目录管理上,我国汽车产业曾有过失误,汽车生产资质准入便是其中之一。这项管理措施自从执行以来,登上目录的企业累计达数百家,以至于出现了很多僵尸企业,既浪费了我国汽车产业资源,也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在动力电池目录管理上,笔者在此建议电池企业应该每年申报一次规范目录。
首先,我国新能源汽车已实施退坡机制,现在距离2020年剩下时间不多,有必要每年申报一次。
其次,许多企业与机构注重电池技术研发,使得技术发展很快,每年都会涌现很多新技术。规范目录应该吸纳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进来,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
最后,让企业每年申报一次目录,有利于防范“骗补”行为发生。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