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益于电动汽车(PHEV+EV)、3C电子产品市场以及电动自行车(e-bike)、储能市场(ESS/UPS)、移动电源等市场的发展,201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真锂研究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201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超过3,816.74万kWh,较2011年的2,663.58万kWh增长了43.29%以上,稍微好于真锂研究当初的预期。其中,3C电子产品用小型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超过了2,758.61万kWh,而电动工具、电动交通工具(xEV、e-bike、其他代步工具)以及工业&储能领域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超过了1,058.13万kWh,较2011年翻了一番,发展速度大幅领先于前者。
各产业研究机构对产业链的数据统计是不尽相同的,这里真锂研究补充一下其他机构发布的相关数据,供大家综合参考。日本IIT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共销售锂离子电池3,351.6万kWh,较2011年的2,570万kWh增长了30.41%。其中,3C电子产品市场2012年共销售锂离子电池2,964.5万kWh,占比88.45%,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其占总销量的比重较2011年的93.96%有明显下滑;xEV市场(指HEV+PHEV+EV)占比10.56%,较2011年的5.23%翻了一番;储能领域(ESS/UPS)市场占比不到1%,仅为0.99%,较2011年的0.81%略有增加。相关具体数据见表1。
表1:真锂研究和日本IIT关于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增速统计 单位:万kWh
机构 |
类别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
销量 |
年增幅 |
销量 |
年增幅 |
|||
真锂研究 |
3C电子产品 |
N/A |
2,132.57 |
N/A |
2,758.61 |
29.36% |
交通工具 |
N/A |
292.54 |
N/A |
590.77 |
101.95% |
|
工业&储能 |
N/A |
238.47 |
N/A |
467.36 |
95.98% |
|
合计 |
2,156.03 |
2,663.58 |
23.54% |
3,816.74 |
43.29% |
|
日本IIT |
3C电子产品 |
2,108.2 |
2,414.7 |
14.54% |
2,964.5 |
22.77% |
xEV |
11.6 |
134.5 |
1,059.48% |
353.8 |
163.05% |
|
ESS/UPS储能 |
2.8 |
20.9 |
646.43% |
33.2 |
58.85% |
|
合计 |
2,122.6 |
2,570.0 |
21.08% |
3,351.6 |
30.41% |
数据来源:真锂研究和日本IIT。真锂研究,2013年05月06日。
从IIT报告的部分具体内容来看,它明显低估了中国锂离子电池企业的产销量,特别是中国数量众多的中小锂离子电池企业的情况它无法统计,同时,对不可忽视的电动自行车和电动工具市场也没有明确的分类统计,因为这两个市场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中国企业代工生产的,日本企业参与得很少。不过,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也是所有人的共识,那就是xEV市场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增长率远高于3C电子产品市场。
总的来说,锂离子电池及其材料产业现阶段的发展可以用这几个字来形容:痛并快乐着。
“快乐”的主要原因是锂离子电池及其材料市场一直在高速成长中,不但在过去的几年平均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而且这个增长的速度只会加快不会放慢。虽然各产业研究机构之间的数据各自有所不同,但几乎都体现出了这样一个发展规律。真锂研究的统计显示,2011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年增长幅度为23.54%,2012年迅速提升到43.29%;相对应,日本IIT统计的2011年市场年增长幅度为21.08%,2012年同样迅速提升到30.41%。真锂研究认为,这样一个规律今后几年乃至更长时间内仍将继续。
锂离子电池销量的大幅提升,同样也直接带动了上游材料市场的大发展。2012年在锂离子电池制造所需的各个材料市场,销量的增幅都明显超过了42.5%,而且,中国相关产业的增幅都要高于全球增幅,比重也越来越高:①正极材料2011年中国企业占比是45.10%,2012年提升到47.37%;②负极材料2011年中国企业占比是58.39%,2012年提升到59.45%;③电解液2011年中国企业占比是48.70%,2012年首次突破一半,达到51.70%;④隔膜2011年中国企业占比18.72%,2012年提升到21.05%。表3是真锂研究对全球锂离子电池4大关键材料的市场统计情况。
表3:真锂研究关于2012年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市场规模统计数据
类别 |
单位 |
全球 |
中国 |
||||
2011年 |
2012年 |
增幅 |
2011年 |
2012年 |
增幅 |
||
正极材料 |
万吨 |
6.12 |
9.12 |
49.02% |
2.76 |
4.32 |
56.52% |
负极材料 |
万吨 |
2.98 |
4.34 |
45.64% |
1.74 |
2.58 |
48.28% |
电解液 |
万吨 |
3.08 |
4.41 |
43.18% |
1.50 |
2.28 |
52.00% |
隔膜 |
亿m2 |
3.58 |
5.32 |
48.60% |
0.67 |
1.12 |
67.16% |
数据来源:真锂研究,2013年05月03日。
……
市场高速成长是好事,越来越多“新”企业的介入也表明了锂电产业链很受欢迎,但在“快乐”的同时,锂电产业链的发展也面临着“痛”。其中,售价的下降速度超过了成本的下降速度就是主要的一个“痛”。2010年底2011年初的时候,锂离子电池的销售均价还在400美元/kWh左右,2012年底已经降到了不足250美元/kWh。现在,锂离子电池还可以通过材料的采购将压力转嫁给材料企业。不过,一旦材料企业的承受力达到最大而电池售价还在下降的时候,电池企业的麻烦就来了。
事实上,中国锂离子电池企业的整体毛利水平已经越来越薄,其中很多企业的毛利不到10%,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同时,企业的人工成本、资源成本等还在不断提升。从这方面看,现实是很残酷的,如果这种趋势短期内看不到好转的迹象,大批企业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死亡。况且,整个经济的大环境也不好,对于企业来说更加雪上加霜。
另一个“痛”就是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的投入难以获得对应的回报,这极大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困难。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全球范围内皆是如此;不仅是中小企业如此,大企业更加如此。
日本技术在线于2013年02月21日推出了一篇《EV销售低迷动摇日本电池产业》的报道,指出日本引领世界潮流的车载电池产业正苦于EV的低迷。日本电池企业因预测市场会扩大而进行了积极的设备投资,现在却事与愿违。业界开始出现重组动向。如果不尽快采取旨在普及EV的需求刺激政策,就有可能会对日本的电池产业带来巨大打击。文章列举了AESC、LEJ等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以及日立化成(HitachiChem.)、宇部兴产(UBE)、吴羽化工(Kureha)等材料企业大肆扩张相关产能但却无法消化的窘境(见表7),把这归咎于EV市场的低迷。
日本人期待锂离子电池能够成为担负日本未来的主力产业之一。尽管小型电池的市场份额降低之势不可避免,但EV电池是有望保持领先地位的领域。技术领先的日本企业希望能够通过技术方面的优势走在美中韩企业的前面,先一步开发电动汽车等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取得市场领先地位,但并未如愿。在真锂研究看来,锂电产业链现在面临的种种“痛”,以及日本企业的步履维艰,主要是由于技术跟不上需求所致。日本的锂电技术虽然领先群雄,但也只是矮个里面找高个,而无法应对下游的市场需求。
以这一代锂离子电池技术去开拓EV市场,是不存在一个高获利周期的,日本企业陷于困境也就不难理解。电动汽车事业要真正发展起来,综合工况下的一次充电续航里程要在300km以上(注:不是理想状况下的续航里程),只有这样,才可能极大缓解消费者的“里程焦虑”。这就需要电池单元的能量密度在400Wh/kg以上,因此,迫切需要开发理论值远超250Wh/kg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技术。
……
目前,一些日本企业为了生存,正计划将原本用于EV领域的相关产能开拓新的市场需求,说白了就是要转移到3C电子产品市场。这个趋势需要重点关注。
中国电池网-中国电池杂志战略合作伙伴——真锂研究坚持认为,下游应用市场的迫切需求会强力推动着3C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加快提高的速度。对于中国锂电产业链上的企业来说,下一阶段发展必须要注重技术能力的提高了,仅仅依靠降价和扩产来维持生存是不够的。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