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误读
有十二亿人口的印度市场遍地黄金,而且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渴求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本,印度是所有跨国企业的投资天堂。
正解
印度给予外资的待遇并不像中国招商引资初期,给予外资“高于国民待遇”。加上基础设施落后、政府办事效率低并且腐败现象严重、高昂的税收成本,在印度投资痛苦并需要有耐心坚守。
孟买街头的小贩。
和精明的印度商人几次“过招”后,仅仅到印度考察了两次的刘现伟,就坚定了在印度投资光伏产业的信念。
兵行险招。对于洛阳强瑞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刘现伟来说,印度市场这步棋不得不走。国内市场光伏产能过剩,出口欧盟遭遇贸易壁垒。印度,这个和十年前的中国非常相像的地方,被刘现伟看作绝地逢生的一次机会。
刘现伟认为印度的投资环境正在改善,“政府正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尤其在班加罗尔,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电力供应条件。”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在印度已经设立公司十多年的跨国企业和中资企业,他们给刘现伟的忠告是:由于印度政府较低的工作效率,无处不在的腐败以及没有“国民待遇”,在印度投资得耐着性子过好几年苦日子。
“类似十年前的中国,但复杂得多”
和外资蜂拥而至中国一样,印度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第二快的国家,拥有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和消费市场,也正为跨国企业提供无限想象空间。
印度的未来在于它自身的年轻化。
据学者估计,印度的人口抚养率将持续提高至2040年,这将会为印度经济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由于处在劳动年龄的人口比例较高,储蓄率也相应提高,这将刺激投资,使印度经济的增长处于良性循环。
由于经济改革起步于1991年,印度曾错过了全球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外包,而对于目前的技术和资本型制造业全球转移,印度把握住了机会。如在电子领域,韩国LG电子决定增加在印度生产家电产品的投资,电信巨头诺基亚在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建立了一个可雇佣2000人的手机制造企业。尽管目前只有7%的跨国企业在印度设厂,但18%的大企业意欲在今后3-5年进驻印度。
这是资本寻求增值的自然规律在发达经济体经济步入下行通道时,流入新兴经济体寻求更高的收益率。
“印度和10多年前的中国很相似,但是它比那时的中国要复杂得多。它分割的政治、多宗教的文化等等因素都决定了在印度市场不能轻易成功。”东方电气(600875,股吧)(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刘经理坦言。
然而,在刘经理眼中难以攻入的印度,韩国家电品牌LG却战果辉煌。1997年进入印度的LG集团,在印度有20家公司,包括LG CNS公司、LG化工、LG能源和LG国际公司等。“所有家电品项里,LG销量都是第一,如今在印度市场上已成为最火的消费品公司。”LG(印度)国际公司投资和贸易部经理助理阿皮特·拉斯旺介绍道。
“在印度工作的经历,在很多领域已经成为一张值钱的名片。”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南亚项目执行主任拉斐奇·多萨尼在其撰写的《印度来了》一书中写道。
“经济在晚上增长,因为政府在睡觉”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考虑起用有海外工作或留学经历的印度人。阿皮特就是在澳大利亚念书毕业后到韩国LG工作,又申请调回国的印度人。
阿皮特说,在印度商界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是说,“印度的经济在晚上增长,因为那时政府正在睡觉”。
“发展实体经济是很多企业的梦魇,因为需要购买土地。”阿皮特说,买一块土地并不难,但是要获得使用权,必须层层上报。政府的办事效率非常低并且腐败现象严重,等待的时间可想而知。
摆在刘现伟面前的曲折案例有很多,比如退出印度市场达16年之久的可口可乐。1993年重返印度,但仅过了10年,就被卷入所谓“杀虫剂门”事件,多达5个邦下达了全部或部分禁令,可口可乐差点再次退出。
“在印度做生意和你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同,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照搬和复制。”刘现伟说,必须要当地人合作,才可能搞明白印度的法律和人情世故等“潜规则”。
刘现伟的计划,是在班加罗尔建电池生产基地和电池组装厂,他看中的就是刚刚起步的新能源建设第一波浪潮。班加罗尔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且当地政府对于太阳能上网电量有相应的补贴;另一方面,在欧盟市场遭遇反倾销调查的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建厂可以绕开欧盟的调查。
虽然印度的基础工人用工成本不到国内一半,但作为外资没有“国民待遇”。除了繁复的工作签证手续和高昂的税收成本外,刘现伟最担心的是印度政府不知什么时候会取消产业补贴政策,还有落后的电网建设工作仍遥遥无期。
对于政府的担忧,是企业在印度生存必须要考虑的第一要素。
印度工业政策促进局(DIPP)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印度吸收外资228亿美元,同比下降34%。亚洲开发银行(ADB)在4月9日发布的《2013年亚洲发展展望》中预测,2013年印度增长率为6%,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亚行同时指出印度需改善投资环境。
中资企业 要熬过痛苦漫长的“磨合期”
冲着十二亿人的市场,中资企业在印度的身影频繁出现:海尔、三一、华为、中兴……华为在印度深耕十三年,公司总裁姚为民用“都过去了”回应多年前的遭遇。
目前,印度是华为在海外最大的研发中心,班加罗尔今年建成的华为软件园,99%的员工是印度人。而不管是出于企业降低成本的需求,还是对印度国家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华为也开始在印度建厂。
两年前,印度投资委员会已将公路、能源、民航、纺织服装、房地产、建筑、旅游和食品加工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但具体项目也不能盲目乐观。以前国内有好多人来考察,一看就乐坏了:这么多路要修,这么多房子要盖,这得多大的盘子啊!再过几年,摔了跟头他们自己就总结出经验来了。”中国一冶印度公司经理毛洪涛坦言,就连政府投资修建的加尔各答轻轨7年都没建起来,你就知道政府有多不靠谱。
印度这个开始重新拥抱西方世界的大国,还没有对中国企业表现出同样的热情。在印度的中国公司抱怨,自己的实际税负要比西方公司高得多;员工拿不到长期工作签证,每3个月就要被迫回国“述职”一次……
毛洪涛感慨,看着很多企业豪情满怀地来,几年后不得不灰溜溜地走,就是因为熬不过痛苦漫长的“磨合期”。
主要承担印度国家重点钢厂项目的基建、设备安装调试等技术服务的中国一冶,在印度八年“抗战”后,终于获得不错收益让迷信欧美机械设备质量的印度企业,开始相信“中国制造”。毛洪涛说,对于中资企业来说,印度市场是遍地黄金,也要小心各处的“陷阱”。印度市场很大,先卡位,占位子,“吃不到肉,先喝一碗汤”。
明年即将到来的印度大选,也让对投资印度敢想不敢为的人充满了期待。
印度最大反对党人民党领袖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是印度总理最热门候选人。莫迪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时,将古吉拉特邦从印度最落后的邦打造成印度治理最好的、最具影响力的邦之一。
“以发展经济拉选票”的莫迪能否当选,会否给印度带来一次经济改革之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