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4日,国家能源局在浙江嘉兴召开全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现场交流会,意在寻找系统性破解分布式光伏推进难的解决方案。会议当天,来自32个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和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负责人、11家金融及研究机构以及含电网公司在内的29家能源企业高层出席。部分分布式光伏成效显著的省份与企业在会上介绍了各自的经验,给大家打开了思路,提供了借鉴。其中,“嘉兴模式”成为业内广泛讨论的热点。
何为“嘉兴模式”?
据记者了解,“嘉兴模式”是浙江省通过嘉兴秀洲试点的实践,摸索出的一套启动分布式市场行之有效的方案。
嘉兴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5个城市之一,在推进分布式之初就确立了在嘉兴市秀洲光伏高新产业园区开展了“五位一体”的创新综合试点的先行先试。
“五位一体的”嘉兴模式是集光伏装备产业基地、光伏产业技术与体制创新、光伏发电集中连片开发的商业模式创新、适应分布式能源的区域电网建设和政策集成支持体系创新“五位一体”的创新综合试点。即由高新区作为独立第三方,统一与园区屋顶业主、投资方签订协议,制定规划,统一屋顶租赁、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标准。该项目在全省推广后效果明显。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省已备案分布式项目1.38GW,开工673MW,已并网145MW。开发模式分为政府统筹,园区为第三方;龙头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和业主自建等模式。
破解难题之一
——屋顶寻找难
推进分布式解决屋顶资源缺乏问题首当其冲。但分析“嘉兴模式”不难发现,屋顶资源稀缺并非是屋顶难找,而是屋顶资源难以拿来控制使用的问题。为此,秀洲光伏高新产业园区管委会下设实体公司,统一对园区屋顶的进行整体管理。集中力量排摸园区内的屋顶资源,并提前与屋顶企业签订安装光伏电站协议,对厂房面积达到1000平米以上的、年综合超过3000吨煤的新入驻企业也率先提出同步建设光伏电站的要求,达到充分开发屋顶资源的目的。
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园区管委会出台了统一的“三方协议”。即园区作为见证方,与屋顶企业、项目投资方签订“三方协议”。按照“四个统一”合作。根据投资方的实力合理分配屋顶资源,园区管委会整体掌握、统筹安排屋顶资源,平衡分布式电站建设资源的分配;统一屋顶租赁标准和合同能源管理,避免投资商为抢夺屋顶资源出现恶性竞争。这一模式,不仅打消了投资商与屋顶业主在建设项目过程中的顾虑,为项目的加快建设创造了条件;也解决了部分因企业破产弃电、周末也用电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免除了分布式光伏项目投资企业的后顾之忧。
破解难题之二
——开发统筹难
针对分布式项目“小而散”的特点,园区提出了“集中连片、多样多元”的打包式开发模式。
“集中连片”是指划分出12个3-6兆瓦装机容量建设基础的集中连片区,体现规模性、规范性、展示性;“多样多元”则是指建设模式以屋顶为主,兼顾路灯、户外 棚体等,应用单位以工业建筑为主,重点突破居民住宅户用,统筹考虑市政、科创园区等建筑载体,技术模式以成熟技术为主,兼顾前端技术。统一屋顶租赁、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标准,明确电池及其组件等示范应用产品的质量标准,根据投资方的实力合理分配屋顶资源。
待项目竣工后,项目建设单位需向管委会提出综合验收申请,管委会将协同当地发改、住建、电力等部门对项目进行综合验收。同时,电力部门完成项目电网接入部分的并网验收,并与项目业主签订并网调度协议及购售电合同等相关手续。保证了大小项目打包生产,凸显了项目的规模效应。
破解难题之三
——项目融资难
融资渠道不畅也一直是困扰分布式光伏的难题。
主动解决企业贷款、融资难题,浙江省不断打破旧式思维创新路径。在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充分结合下,由政府牵头成立10亿光伏产业发展基金,设立了光伏项目专项资金池。为光伏分布式项目提供担保的支撑,把企业的资产和收益权做抵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