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年诺基亚在全球攻城略地,
那一年iPod在世界风生水起,
那一年我们把手机视为通信工具,300块的山寨机足矣
那一年乔布斯肯定的说,我们不会推出手机。
但是,一切都在iPhone发布后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手机被重新定义,整个数码世界天翻地覆。
而现在,这个机会留给了可穿戴设备。
但,光明即将到来,身处黎明前的黑暗中的我们却感受不到一丝的希望,各类可穿戴设备你方唱罢我登场,却没有几款,哪怕一款可以拿得出手、用的下去的产品。
可穿戴设备,究竟是下一代数码之星,还是另一个盲目炒作?
穿戴设备是伪命题吗?
你带手表吗?
你带眼镜吗?
或许你的答案是yes或no。
但如果我换一个问题,你用手机吗?
我想答案毫无疑问是yes。
这就是问题所在。
在我们讨论如何设计穿戴设备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穿戴设备吗,或,全新的穿戴设备会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吗?
对于一个四眼仔,谷歌眼镜几乎是灾难,因为它不仅在体验上存在各种不足,还剥夺了看清世界的权利。
同样的,对于一个不喜欢戴手表的人来说,三星的galaxy gear则完全就是一个摆设,用这货拍照?开玩笑吧。
这种困惑会在很长的时间内让设计师无所适从,甚至会否定自己的设计,穿戴设备看似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
但在我看来,恰恰相反。
消费欲望不仅仅是被满足的,还是被创造的。
ipad推出前,没有人想过原来还可以有这种设备可以用,而现在相信ipad已经成为不少人居家外出的必备之品,它不是去解决你的需求,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一旦适应就再也放不下。
同样的理论,也适用于穿戴设备。
只要你的产品足够有用,足够吸引消费者,足够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和便利,没有人会介意手腕上多一块100克的金属环。
想想现在的手机屏幕吧,如果我们连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都可以接受,甚至心安理得的塞进口袋里,完全不顾走路时带来的不适,还有什么能让我们困扰呢?
穿戴设备可以怎样玩?
其实对于穿戴设备的绝大多数思考都可参照智能手机。
曾经的消费者也对手机的未来充满迷茫,手机的任务在于通话和短信,游戏上网都是副业,想打游戏买PSP去,想上网买笔记本去,手机还可以怎么玩?当砖头?
只有当我们把玩iPhone时,我们才会由衷的发出一句赞美——原来手机可以这样玩!
Okay,那么如今的穿戴设备是怎么玩的?
简单的说,就是缩小版的手机。以三星的galaxy gear为例,看看那熟悉的解锁画面,似曾相识的图标设计,以及完全照搬手机的设置中心,所有的内容都被塞进了一块不到两寸的屏幕里。整部设备的操作之卡顿,界面之混乱,体验之糟糕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索尼的smartwatch等设备里,后者甚至连通知栏都“原生”的加入到了页面中。
相比于智能手表上一边倒的抨击,智能眼镜领域则相对温和的多,毕竟眼下推出智能眼镜的厂商寥寥无几,即使先行者谷歌眼镜,都尚未上市。
或许是现在智能手机领域如火如荼,也或许是这些厂商根本就没有将主力放在穿戴设备上,目前已有设备的体验着实不够优秀,而最要命的是,几乎所有的制造商都是在用智能手机的思维来做穿戴设备,在智能机屏幕日益增大的现状下,却要将如此之多的功能塞进一个如此之小的设备中,这个方向几乎不用思考就可以判定其错误性。
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粗暴的将各种应用强加入穿戴设备中,而是从穿戴出发,反向思考不同的穿戴设备需要哪些功能,并以何种方式进行呈现,也就是这些设备应该怎么玩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算智能手表强大到可以玩极品飞车,收到的也绝对是铺天盖地的差评。
穿戴设备的时代,现在还是未来?
时势造英雄,一款产品的成功必然和其所处时代有着直接联系。
智能手机产生于3G时代,没有3G的支持,你就算拿着iPhone 10,也没有半点用处。
对于穿戴设备更是如此。
穿戴穿戴,这必然是和人体接触紧密的设备,那么超长的续航必不可少,低功耗处理器,我们准备好了吗?
信息的推送,需要网络的支持,wifi的普及之路,我们准备好了吗?或者给眼镜插一张SIM卡?
与手机不同,手表眼镜之类并非人手必备,若要刺激消费者需要创造新需求,我们准备好了吗?
一件产品,戴在身上,既要保证体验又不能影响正常工作,轻量化设计,我们准备好了吗?
很明显,我们没有准备好。
电池技术长时间停滞不前,低功耗协同处理尚在萌芽,我们设计的智能手表,看时间甚至要解锁,我们推出的智能眼镜,恨不得把鼻子压断。我们的设计甚至让穿戴设备的原生功能在使用上都造成了困难,这不仅会拒绝新用户,也会让已习惯穿戴设备的用户感到困惑。
从来没有一款旷世之作是一时之功,只有当各项技术储备都已成熟之时,全新的设备才会喷薄而出,踏上改变世界之路。而就目前而言,我们还差的很远。
十年前微软就曾推出过平板电脑,诺基亚的触屏手机也远远早于苹果,无线充电才不是稀罕物件,触屏PC——想想当初鼠标发明的目的吧。
每一次大飞跃都来自于一个个小的质变的积累,只有当大量的微小进步积累起来,属于可穿戴设备的时代才会真正到来。
颠覆正在路上,鸡肋需要证明,每一个人都希望做未来的主宰,每一家公司都希望在可穿戴设备上分得一杯羹,但思路不转变,基础没跟上,再好的想法也只是空中楼阁。
我们支持不断尝试,积极创新,但请不要简单粗暴的移植,这只会让我们对穿戴设备丧失希望,做不到不可怕,失人心才可怕。
短暂的黑暗,那只是蓄力的阵痛,下一次飞跃迫在眉睫,黎明已在不远的前方。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