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电车汇昨日独家稿件——“各方势力齐‘憋大招‘”所言,今日上午,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第一批-第一期)【以下简称“目录”】的发布,“憋”出了北京PM2.5高达481的新高,更“憋“出了比亚迪和多只充电桩概念股的疯涨… …0226_2从北京市经信委、科委发布的目录中可以看到北京对外部企业的开放态度,您耳边耳熟能详且制造电动汽车的自主品牌均在其中。此前也曾有媒体报道,比亚迪、北汽、长安、上汽、江淮和华晨宝马6家企业共8款车型进行了申报,正在进行复合性验证,相关车型有望在三月十日出具的目录中有所体现。
而事实上,全行业的焦点都集中在了比亚迪和北汽产品的“较量”上。因为北京无疑是这两家企业的必争之地。让我们大胆猜测,如果“秦”军抵京,E150将会是何下场?
消费者会看参数么?
“各方势力齐‘憋大招‘”已提及,“秦”的成功,将成为比亚迪在自主品牌全面反攻的开始,而即便E6如愿进入北京市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意义都无法与“秦”相提并论。
对于消费者而言,E6、“秦”、E150除了有“来自不同企业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外,唯一还能判别的概念即“秦”是混合动力车,其余全为纯电动车型。这是来自消费者的基本认知。
尽管E6和E150双双入围目录,但在电车汇的网友反馈中,还是把着眼点更多的放在了“秦”身上,他们普遍认为,即便有政府补贴,但如诸多媒体报道,纯电动车辆更换电池的成本较大,充电设施布局有待完善,且无法进行长距离行驶。
消费者对纯电动和混合动力车型存在固有的认知区隔,他们多数会刻板的认为混合动力是传统汽车的改进成果,而纯电动绝对是行业缔造的新鲜事物,连特斯拉的锂电池都会着火,更何况国产的电动汽车了?
相对区隔因素,“秦”的出现使一大部分在京苦于摇号并乐于接受中低端品牌的消费者对比亚迪充满了期待。而事实却只能如北京市新能源汽车推广促进中心陈贵如主任所言:“一是北京近几年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主要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目前从北京纯电动汽车的使用情况和整体发展基础来看,它已经具备了走入家庭的条件;二是从节能环保的角度看,纯电动比混合动力更有效果。后者是北京拒绝补贴混动的主要原因。”
对消费者准确的判定是:他们根本不会对所谓的电池模组、电机功率等专业信息太多关注,而诸如整车价格、补贴金额、维保周期、服务网络、以及基本整车参数(车辆尺寸、加速性能等)则是比亚迪、北汽等自主品牌对应的消费者特性。
即便“秦”此次为纳入目录,但电车汇还是将其纳入了与E150和E6的参数对比表格中。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