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峥 摄/东方IC供图
11月5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创新征程”2014年新能源汽车万里行昆明站活动启动,多种新能源汽车进行了现场展示。
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迎来爆发式增长。前三季度产销分别增长2.9倍和2.8倍。其中,9月份产量同比增长超过七倍,而四季度还将实现高速增长。显然各种政策的利好对新能源汽车市场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在狂欢的喜悦中,隐忧犹存。
政策红利刺激
2014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交通部等多个中央部门出台了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明确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特别自7月以来,有关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扶持政策和红利刺激政策不断推出,购置税减免、公务用车新能源化等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密集出台,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首先在政策层面进入了黄金发展期。
7月1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门公布《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8月6日,财政部、工信部等发布《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8月29日,工信部发布《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一批)》;10月29日,工信部又发布了《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二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0个省市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落地。8月25日,西安出台了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一揽子优惠政策,除落实国家要求的14条扶持政策外,还指定了针对当地的18条政策及3条保障措施;9月24日,太原市推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在国家和省补贴的基础上,对纯电动乘用车每辆再补助2万元,而且燃油车换购纯电动车将再给予3000元奖励;10月9日,湖南省政府公布,除扩大补贴范围外,对于区域也从原有的长株潭示范城市群增加了11个市州的补贴;10月14日,杭州市政府网也公布《杭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助暂行办法》,纯电动乘用车可获得3万元补助,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车给予2万元的补助。
显然,随着近期“红利政策”的不断推出,似乎预示着新能源汽车正迎来高速发展的广阔空间。目前,相关政府部门正研究制定《“十三五”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有望明年出台。同时,发改委、工信部也将制定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相关政策措施。随着进一步扶持政策和细则的陆续公布,必然引爆市场新一轮增长,步入更快发展轨道。
制约因素待破
尽管在新一轮政策促使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在短期内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效果,但在已经落实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地方配套补贴”的城市之外,新能源汽车目前的销售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据了解,目前纯电动汽车已经享有国家补贴和地方补贴,但去除补贴后,新能源汽车售价仍较高,比如比亚迪E6可享受11.4万元补贴,去除补贴后的售价为14万~25万元,较目前国内自主品牌燃油车售价,仍缺乏竞争优势。此外,消费者对享有政府大额补贴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接受程度要比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低得多,这种反差值得关注。
造成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严重、消费习惯培养不足、购置成本高等三个方面。目前纯电动汽车主要是公交车、出租车等政府公共领域应用为主,私人领域消费量占比很小,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缺乏理解,不愿意轻易尝试新事物。另外,一系列刺激补贴政策能否长期推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对此,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现在的补贴政策只能是短期效应,应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汽车技术提升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的问题。这样新能源汽车有了好技术,比传统燃油汽车的性能好,并且充电桩等配套设施跟得上,消费者没有了后顾之忧,新能源汽车自然就会获得认可。
对于新能源汽车9月产销量呈快速增长,业内普遍认为是由于9月份实施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的刺激,但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需求是否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业内的看法却并不乐观,毕竟在地方保护主义、充电设施配套等行业发展上,问题不少。新能源汽车要得到快速而良性的发展,还需要中央政府从宏观角度出台更多有效措施,以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现状,并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措施的建设。
警惕“产能冲动”
最近以来,面对政府各项鼓励政策的诱惑,各级地方政府和汽车制造商争先恐后地圈地建厂,规划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如此“美味的蛋糕”,谁都想分到一块。
然而,国家《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要达到100万辆,而根据对各地方政府以及各大车企的不完全统计,到2015年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已达到550万辆,远远超过现有的产销水平和国家总体规划。
“产能冲动”所造成的后果显而易见。首先,盲目扩产可能会以牺牲产品品质为代价;其次,“产能冲动”还可能“酝酿”新一轮的产能过剩。无论是哪种结果,都是以牺牲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为沉重代价。产品品质是一个企业存活的根本,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如果只是一味地扩产,而零部件供应商的资质良莠不齐,将会使新能源汽车品质大打折扣,这样的产品一定会失去市场。而产能过剩对企业的“杀伤力”更是不言而喻,轻则亏损、重则关停。这也为车企和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
更何况,目前国内出现新能源汽车热,其中不少企业根本不具备研发能力,也不掌握核心技术。一些地方借上新能源汽车项目,谋求取得汽车生产资质。既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现在,很多人提到新能源,就像狼见了肉一样,不管一切先扑上去。这是他们还不够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充满困难和挑战。如果一哄而上,浪费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说,还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挤成一团。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为此担忧,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产业链的投资比传统汽车行业更难,企业和地方政府都要慎重,应从全局考虑,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要从管理、环保等方面严格把关,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准入门槛,杜绝产能过剩的发生。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