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在官方网站上发出通知,就《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下称《规定》)征求意见稿。
不过根据该《规定》,新建企业只能生产纯电动轿车和纯电动其他乘用车(包括增程式电动乘用车),不能生产任何以内燃机为驱动动力的汽车产品。
虽然如此,这一纸规定也算是打开了中国对汽车长期实施的准入制大门。
对于长期有志于造车的企业这自然是一个好消息。
在此之前,国内的有志青年如果想生产电动车,传统的路径需要先获得普通乘用车生产资质(上公告),继而推出电动汽车产品(上目录)。
看似过程简单,但事实上中国乘用车生产资质已经多年没有新发牌照。
2014年以来,以博泰的应宜伦、上海地平线汽车的祝军都曾向外界宣布要生产电动车,但是因为政策限制,即便生产出来汽车最终也需要和现有汽车制造商合作,方能拿到牌照。
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前一些现有乘用车生产企业在企业经营、产品研发,包括电动汽车研发方面,并无表现,引发产业冻结,竞争失效的评议。
在宏观层面,发展电动车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今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电动车发展的政策,自8月始,工信部发布了两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不过推动电动车发展的攻心之策,莫过于放低门槛,引入更多的竞争者入局。
为此,中国的汽车主管部门领导多次表示要放开纯电动汽车生产准入,“放一两天鲶鱼进来”。发改委此番征求意见,表明引入更多竞争者的步伐终于迈出。
今年6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王成曾表示,该中心已经起草电动车市场准入政策,提议给非汽车生产商发入两到三张专门的电动车生产牌照。
不过曾另有媒体表示,电动车的牌照最多可能会达到11张。
发改委发出的意见稿在发出之后,最终将提交国务院,由国务院发布。
此前,关于哪家企业能够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坊间传说已有多个版本,包括万向、时风、新大洋(知豆)、陆地方舟、御捷、唐骏等多家车企被传将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
传说中的IT企业并没有在名单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