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法兰克福创新与投资论坛上,来自银行、电力、交通、保险、通信、材料界的各方嘉宾们一致认定:电动车作为未来最有可能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汽车,的确是最具跨界色彩的多元行业。
虽然在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里,还有氢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等不同分类,但是电动汽车最显著的跨界属性——储能回馈电网,可参与需求侧响应或进行电力交易的特性却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进入2015年以来,电动汽车一下子成为各大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焦点。
跨界是根本属性
碰巧的是,中国和德国不仅在整个电动汽车产业上有非常紧密的标准和技术合作,两个国家的发展目标都是完全一致的:到2020年达到100万辆。德国政府早在2009年就发布了“联邦政府关于电动汽车的国家发展计划”,宣布到2020年实现100万辆电动汽车上路的目标。不仅如此,德国政府也信誓旦旦,希望将德国发展成为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头羊。
电动汽车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属于前所未有的大交叉跨界行业。因此,要实现电动汽车的真正产业化,就需要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平台来整合各种资源。因此,物理学博士出身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0年3月3日发起成立了“国家电动汽车平台”(NEP)这样一个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了汽车生产商(如戴姆勒、宝马、奥迪),大型电气设备生产商(如西门子),输配电公司(如意昂集团),还有各大科研院所和专业协会。该委员会分为7个工作组,具体负责驱动和整车融合、电池、充电基础设施及电网融合、标准化及认证、材料及循环技术、培训与资格认证,以及政策法律框架等方面的内容。
除此之外,德国人更全方位地提升对电动汽车产业的扶持,而不仅仅限于经济补贴。显而易见,如果一个国家对某个新兴产业的支持仅仅停留在补贴和免税这些常规经济手段上,那么至多也只能在销量上对该产业带来变化,却无助于产业本身的发展和提高。在这一点上,一向矜持稳重的德国人的确急于与其他国家分道扬镳,以凸显其汽车产业大国的领先地位。
德国人非常自信地认为,所谓的购车补贴、免税优惠和各种购买奖励措施并不能被证明与电动汽车市场的爆发直接相关,尽管确实从2011年到2013年短短两年间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就从10万辆增长到了40万辆,几乎每年都是翻一番的涨幅。最令人信服的理由恰恰来自德国:迄今为止国家层面唯一算是购方扶持政策的,也不过是对于2015年前的购车者免除10年的车辆税——大约每年200欧元的优惠而已,但进入2015年以来电动车的销量几乎是翻了一倍。
4680.jpg" title="互联网+时代 跨界是电动汽车产业化精髓" alt="互联网+时代 跨界是电动汽车产业化精髓" width="640" height="386" border="0" vspace="0" style="width: 640px; height: 386px;"/>
多元商业模式的创新
电动汽车,根本就是以完全改变生活方式的姿态进入我们生活的,并不是因为便宜。所以在很多电动汽车项目中,德国人有意识地让大多数的项目并不涉及如何生产电动汽车,而是致力于如何提高电动汽车的公众认知度,如何培养电动汽车潜在市场,如何让电动汽车和现有的公共交通系统最佳地融合在一起,如何让电动汽车更好地融入智能电网的控制策略中等等。很难想象,在没有完善快捷的充电网络基础设施,没有合理的充电桩市政规划,没有跨区域的结算机制,没有车流的用户特征分析的情况下,单独依靠整车技术就能够实现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市场突破。
最多的创新当然体现在充电站上面。充电站与传统加油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电动汽车充电需要更多的时间。与5分钟内加好50升油付钱走人的情况不同的是,汽车充电站至少需要半小时甚至更多。而这半小时甚至数小时之内,你让驾车者们做什么?特斯拉给出的方案非常直观,吃饭、购物、喝咖啡。但这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德国人利用自己系统性研究的科研创新优势提出了无数种商业可能:手机购物充电站取货、物流快递寄存充电站、健身锻炼自发电、停车保养免费、约会速配、学术交流、商务会议等等,甚至有人根据不同的充电时间进行了可开放的商业模式分析。所有这些,正是充电站带来的冲击:多元商业融合模式。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