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通信院院长曹淑敏惊喜地发现,原来对话中常见的互联网和制造业“鸡同鸭讲”的现象已经不见了。
“从刚才很多演讲当中,我非常高兴的一点就是,现在搞ICT和做工业的越来越接近,基本上就是一个语言了。”曹淑敏12月17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论坛如此感叹,此次会议的议题是“智能制造与转型升级”。
这背后,是不少企业已经开始的探索。比如,吉利集团董事局董事长李书福介绍其企业正在车联网、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方面打造智能互联汽车;而三一集团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贺东东称其公司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平台在智能产品、智能制造以及智能服务三个方面进行了开拓,实现了20万台设备在其智能平台上执行控制、优化和智能决策。
在曹淑敏看来,“互联网+”协同制造、“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以及美国先进制造业的目标是相同的,就是智能制造。而且各国实现智能制造的途径也是非常相似的,都是CPS(信息物理系统)。
在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回归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背景下,中国希望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来应对这种“双向挤压”;而另一方面,智能制造也是中国并不先进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在这一过程中隐藏着新型产业的机遇。
“网络是基础,数据是核心,安全是保障,而这其中蕴含着非常多的机遇。此外(智能制造)需要顶层设计,我们看到工业4.0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都在做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背后意味着新的技术、新的标准和新的产业形态、新的产业生态等问题,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曹淑敏说。
根据贺东东的数据,到2020年,接入互联网的人口规模将会达到50亿,而连入物联网的设备终端会达到250亿到500亿。“可以想像下一个风口在哪里,一定来自智能制造!”贺东东说。
机遇的另一面则是跨界的挑战。互联网和制造业有其各自的发展逻辑,两者如何融合进而取长补短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所有人都说现在有一场革命浪潮,大家都要做出改变,我觉得要很小心这种说法。”德国互联网创始人、波斯坦大学教授维纳·措恩表示,“我认为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体系,而是要找到价值创造的潜在点在哪里,并且从数据分析开始,创造出价值。”
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看来,智能制造方面,中国和全世界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其共同面临的一个挑战是管理模式的变革,“传统时代的企业,商学院的教学只有一条,线性管理。但是现在互联网时代,一定是非线性管理。”
互联网企业和工业企业的跨业发展隐藏着风险。曹淑敏称,“大部分中国的工业企业对ICT技术和产业了解是不够多的,而互联网企业对工业也不了解,这是最大的挑战。此外这背后可能引起的整个产业组织的变革、整个工厂内流程各个方面的变革,也是非常大的挑战。”
比如,中控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施一明介绍,其公司在提供全自动智能制造生产线时,不少客户会嫌贵;而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则认为,很多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前面不收钱甚至前面补贴钱,他认为在推动智能制造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学习这种互联网的模式。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