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2015年光伏电站的规模被公布时,超预期的规模让业内的激情再次被点燃。
3月16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下达2015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2015年下达全国新增光伏电站建设规模1780万千瓦,比2月份征求意见稿时的1500万千瓦提高近300万千瓦,比上一年中国实际完成的装机量1060万千瓦高出600多万千瓦。这一数字如果按期实现,中国将超越德国。
而当“互联网+”这把火开始向各家光伏企业、新能源产业蔓延,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重新关注这个行业,一个新的入口似乎正被打开。
“当下众多的光伏公司正在不同程度上拥抱互联网。”一直致力于分布式电站开发的航禹太阳能董事欧文凯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样说道,“近些年圈里的人都在试图将互联网的思维和光伏产业进行结合,目前已经有公司初具成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一时间,拥有一套大数据系统似乎成为了光伏电站企业们的标配,而互联网金融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解决电站建设的融资难题,光伏产业正在开始和互联网快速融合。
新浪潮:光伏互联网
2014年9月,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提出“构建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几个月后,他所写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面试。
不论是在论坛还是在书中,刘振亚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泛在的坚强智能电网。
作为中国智能电网的先行者,国家电网对智能电网的发展进行了持续探索。不过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仅仅依靠国家电网,中国能源互联网还不能完全覆盖,需要很多在国网体系以外的能源电力企业参与能源互联网的建设,而光伏产业正是最主要的清洁能源之一。
今年,在李克强总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概念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能源领域已经开始探索开拓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互联网道路。
航禹太阳能董事欧文凯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互联网正在不断颠覆着各种产业,其中小米的爆发式成长更加触动行业内的人士。”
据了解,目前从光伏全产业链上来看,行业中正掀起了一场从制造端、应用端,到融资租赁等环节的光伏互联网浪潮。这番热情的背后,则是巨大的清洁能源市场。
刘振亚在《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中提出,到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目标。届时,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每年可替代相当于240亿吨标准煤的化石能源,减排二氧化碳670亿吨、二氧化硫5.8亿吨,全球能源碳排放115亿吨,仅为2009年的50%左右,可以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同时,全球能源互联网累计投资将超过100万亿美元。
其中,光伏在清洁能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的光伏市场可想而知。在欧文凯看来,众多光伏企业在剖析自身优势之后,都在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光伏互联网之路,自然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新平台:借力大数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中国光伏行业和行业外的资本,都将目光集中到了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电站上来,因为电站建成并且并网发电之后能够带来几十年持续的收益,而电站的转换率成为一个电站效益高低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