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4日,Apple Watch开始发货,中国最早开始设计生产可穿戴手表的团队之一土曼科技CEO汪伟在朋友圈中晒出了一款t恤,t恤正面印着“老汪”,背面则赫然印有“跳票”二字。
这是他一年前遭遇的缩影,他设计了一款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手表,不到12小时就收到了18000多个订单,但是供应链跟不上,他被贴上“跳票”的标签。而如今他以自嘲面对。
供应链跟不上是当时许多早年踏进可穿戴设备的创业团队面临的共同难题。可是,短短一年时间,中国本土的可穿戴设备供应链支持已经得到了很大改进,过去很少有厂家可以生产的一些配件,现在已经有上百家企业可以生产。
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也在迅速扩大。4月初,华米科技公司CEO黄汪宣布,小米产品链中的第一款可穿戴设备小米手环,销量已破400万,华米已成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三的手环公司。
“现在的市场规模增加很快,相比当时,如今的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 华米科技副总裁范斌表示。同样有这种感受的还有多个国内创业团队。
一份由ZDC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发布的《2014-2015年中国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同样显示了这个行业扩展的趋势。以智能手表为例,2014年1月中国智能手表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品牌数量仅有 20家, 而到了6月,急剧增加至36家,8月便超过了40家。12月年底时则达到了47家。产品在1月份仅有38款,第三季度则稳定 在60款左右,第四季度,产品数量在75-78款之间浮动。
同样,中国智能手环市场在去年1月参与竞争的厂商数量不超过10家,4月份则上升到12家,6月更是达到了21家。第四季度,智能手环厂商一举突破30家。而产品在第一季度数量为10-12款之间,6 月达到25款,年底跃升至50款。
国内市场的扩大,活跃在可穿戴领域的各创业团队也分别对可穿戴设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试水
智能手表作为可穿戴设备中较为成熟的产品形态,土曼科技或许是国内最早开始生产此类产品雏形的公司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