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国家的都怀念大唐盛世之中华,崇尚学术的都迷恋先秦诸子争鸣时。中国思想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民族复兴之际,若无思想的复兴与文化的复兴,是不可能有民族复兴和国家昌盛的。德国为何在两次战败后迅速崛起,因为他们有不可胜数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这就是软实力。
今天,信息技术带来了一种可能。它加速着民族复兴这一行程。中国人开始在商业思想领域建功立业,践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就简单数一数几位代表人物。
任正非:法家+道家
任正非是典型的法家型企业家。法家讲究“取势、明道、优术”,推行赏罚“二柄”。早期的任正非带领华为从《华为基本法》开始,一路披荆斩棘。取势,包括借势、造势,甚至逆势进军列强腹地,在竞争对手眼皮下抢占地盘。凭借法家思想的治理,华为快速发展,狼性十足。一方面由于军人背景,一方面由于华为的对手一开始就是国际大鳄。华为所在的通信领域,从来都是旦夕祸福,生死一念间。要打败对手,就得熟悉他们的规则,与狼共舞,最后成为狼。危机感、创新意识是最强的。包括一系列的文章《华为的红旗还能打多久》、《华为的冬天》……
后来,任正非提出了“灰度”,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策略。尤其是对于接班人问题与组织决策运行模式。从《管理的灰度》开始,任正非开始转向道家。此前,华为也实行了轮值模式,他基本也不大参与日常管理。把把方向,定定战略,提醒、督促、教练。灰度就是太极。在未来还不清晰时,就应该多看看、多等等,倡导灵活、柔性。灰度思想影响了很多人,马化腾、郭广昌等等都是。
一、华为的灰度哲学
毫无疑问,任何一家企业的成功都是其管理哲学的成功;任何一家企业的兴衰逻辑,与其领导人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华为也毫不例外。究竟什么才是华为的企业管理哲学之根?笔者认为,是灰度哲学。灰度哲学,是华为管理思想和实践的根本方法,是其哲学层面的管理方法论,是任正非和华为的价值观、经营哲学、管理理念的精神实质。任正非讲过:“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从本质上讲,灰度哲学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和现实情况的思维模式。从字面意义上,灰度既不是黑,也不是白;既不是对,也不是错;既不是好,也不是坏,是一种融合体,不走极端。灰度思维既不是“非白即黑”的反向思维,也不是“白加黑”的并存思维,而是“白黑融合”的和合思维。任正非曾经说过:“在变革中,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
灰度哲学符合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方面,从联系的观点看,灰度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结果。任正非说:“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因素,在一段时间内的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另一方面,从发展和变化的视角看,灰度是事物未来的预期目标和执行过程。就目标而言,“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就过程而言,“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并不是一条直线,也许是不断左右摇摆的曲线,在某些时段中来说,还会画一个圈,但是我们离得远一些,或粗一些看,它的方向仍是紧紧地指着前方。”
进一步讲,均衡是灰度哲学的最高表现形态。“均衡——失衡——再均衡……”是企业发展的循环往复过程和趋势。均衡是为了避免组织体系的崩溃;打破均衡,又是为了防止组织“静悄悄地死去”。有时表现得激进,目的在于打破均衡;有时表现得稳健,目的在于推进均衡。
当然,灰度哲学也不是普遍真理和万能钥匙,自有其适用范围。华为20多年的实践证明,灰度哲学要对症下药,“黑白分明”也能够对号入座。其一,战略、战术可以讲“灰度”,多些辩证分析和随机调整;核心价值观却是华为15万人最高的“形而上学”,不能有丝毫的扭曲和变通。其二,对人讲“灰度”,用“两分法”,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去看,以激发信任、释放潜能;对事和运营流程讲“黑白分明”,要坚持“形而上学”,容不得一点“灰度”和弄虚作假,以真正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