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锂电网(li-b.cn),锂电产业链服务全平台!
2025年07月24日   星期四    |  广告单价 |  锂电资讯
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比亚迪的加州梦 王传福放手一搏新能源车

比亚迪的加州梦 王传福放手一搏新能源车

来源: | 作者:admin | 分类:新闻 | 时间:2016-09-24 | 浏览:4145
文章顶部
摘要:最初进入美国的电动车市场时,比亚迪显然过于草率。但是在四年间积累了大量经验之后,公司学会了耐心行事。这个曾经在中国深圳市白手起家的电池巨头决心在美国市场上大显身手。

比亚迪的加州梦  王传福放手一搏新能源车

2014年初,纯电动巴士从比亚迪汽车设在美国加州兰卡斯特的工厂下线。这家刚刚登陆美国的中国公司成功地在美国生产出第一批中国电动巴士。它们是比亚迪汽车与加州联姻的产物。而这一合作也突显了中国在加州的直接投资急剧增长后盲目的乐观情绪。

  这些巴士表面上看是中美双方多年通力合作的结晶,一方是来自中国南方的初创汽车生产商,另一方是洛杉矶和兰卡斯特地方政府。实际上,这一合作来之不易。比亚迪的美国公司开局不利。早在2008年,比亚迪就意欲进军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但公司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错综复杂的形势,最初高涨的热情和期望随即受挫。一些问题甚至延续到了2011年,也就是比亚迪开设美国总部的时候。

  但是,此举对比亚迪有重要意义。比亚迪在加州的大手笔投资强化了这家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电池制造公司的转型。在公司成立初期,比亚迪向世界各地的手机制造商提供物美价廉的电池。但在随后的几年,公司董事长做了一系列高风险投资,最终促使比亚迪变身为汽车制造商。

  比亚迪向电动汽车市场拓展的潜力并没有被忽视。早在2008年,它已经吸引了一些有眼光的投资者,例如美国投资巨头沃伦·巴菲特。这家来自中国深圳的电池制造商当时在美国没什么名气。巴菲特通过旗下的一家投资载体,购买了该公司10%的股份。这笔投资使比亚迪一夜之间成为了国际关注的焦点。

  在收到巴菲特初始投资的两年内,比亚迪汽车巩固了与洛杉矶郡的合作关系,并在那里设立了北美总部。仅一年之后,比亚迪在加州兰卡斯特市首次投资建设了两个单独的制造工厂,意在美国市场制造和销售领先的混合动力及纯电动汽车。

  比亚迪认为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推动加州经济增长,还能帮助比亚迪在新兴的美国电动车市场找到立足点。一些支持者和狂热分子甚至认为此举远远地超越了一个商业案例,可能会成为中美两国追求清洁能源技术和解决方案合作的重要象征。时任洛杉矶市市长安东尼奥·维拉莱戈萨在公司的剪彩仪式上表示:“我们认为比亚迪在洛杉矶落地会成为创造好的就业机会、吸引全球投资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诚然,比亚迪承载着很高的期望,从太平洋的另一端乘风破浪登陆美国。因此,2011年比亚迪在美国建厂被视为洛杉矶新一轮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创新、经济繁荣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的开始。

  但问题来了:在一片叫好声中,一系列的挑战也随即显现,几乎在每一个环节都对比亚迪在美国销售和生产电动汽车和巴士造成了威胁。比亚迪不仅要面对由商业利益集团、倡导团体、政府机构和对其持有怀疑态度的独立媒体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还要适应错综复杂的法律法规。应对这些挑战让比亚迪从一开始就感到力不从心。

  虽然比亚迪貌似拥有无尽的资本和远大的抱负,但它很快发现,对外国投资者而言,美国的政治和媒体系统暗礁密布。比亚迪的感受尤其深切,原因是其鲜明的中国标签。很多中国企业,包括本案例中的比亚迪,在最初投资时都认为美国的商业环境和政治气候与中国相似。这些假设通常是完全错误的。

  本案例逐一讨论了差点把比亚迪的“加州美梦”变成“加州恶梦”的各类因素。但归根结底,本案例并非失败案例。相反,比亚迪的前车之鉴为雄心勃勃的中国投资者展示了美国商业环境的陷阱和复杂性。在艰难起步之后,比亚迪公司目前已经站稳脚跟,继续在美国生产电动巴士。然而,故事并未结束。比亚迪能否在美国的政治和舆论环境下继续适应并发展壮大还是一个未知数。比亚迪加州投资案例反映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 在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中国企业在进入一个新兴行业(本案例为电动汽车市场)时,完全可以与美国企业展开公平竞争。这为中国在其它发达国家(例如欧洲)投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地方政府(州政府和市政府)吸引和鼓励投资的方式可以决定中国企业是否投资,在哪儿投资和如何投资。

  • 过于乐观的公开声明、承诺以及极高的期望最终会给中国投资者和美国合作方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困难的出现不可避免,过于乐观的期望反而会伤害企业。

  • 外国投资者,尤其是中国的消费品制造商,需要谨慎处理媒体和政治的严密监督。这种监督有时候会让企业无所适从。相对于美国本土的竞争对手,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必须接受更加严密的监督。

  • 不熟悉当地安全、质量、管理和劳动标准及实践的中国投资者,有可能被美国联邦、州以及地方法规有意或无意地掣肘。

  • 最后,在公关方面投入较大的中国企业抗风险能力也更强。从长远的角度,采取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回应的立场对中国企业可能更为有效。

  本案例研究首先叙述了比亚迪从电池生产商起步的经历,接着探讨了比亚迪向汽车和巴士生产商转型的过程,然后深入研究了其进军美国市场的决定。虽然比亚迪在加州的初始投资是该案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投资后不得不面临的挑战是更重要的内容。虽然比亚迪对在美国市场树立独特品牌充满,但本案例的最后一部分将讨论公司会持续面临的一些挑战。

  比亚迪的大跃进:从电池到汽车

  王传福是比亚迪迅速崛起和看似一夜暴富背后的推手,在创立并成为比亚迪董事长之前是搞化学的。和许多他那一辈的中国企业家和创始人一样,王传福虽然出身低微,但却以其勇于冒险的精神和战略眼光而蜚声中外。巴菲特的高级管理人员查理·芒格曾经将他描述为“托马斯·爱迪生和杰克·韦尔奇的结合体”。这是由一位严苛的评论家给予的高度赞扬。

  但与中国其他企业创始人不同的是,王传福刻意决定不搞个人崇拜。比亚迪深圳总部的大厅里没有他的照片或肖像,不过他坚持所有的员工都要和他一样热爱健身,必须每天做广播体操和锻炼身体。

分享到:

合作机构: ofweek锂电网 | 电池在线网 | 亚太电池展 | 巨典展览 | 德泰中研 | 振威展览 | 亚化咨询 | 知行锂电 | 高工锂电 | 深圳市电源技术学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锂电网(li-b.cn) | 粤ICP备18158530号


扫码关注微信
获取更多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