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美国各大机构持仓记录曝光后,围绕苹果公司上演的多空之争成为最大看点。伯克希尔·哈撒韦(以下简称伯克希尔公司)站在了多头一方,罕见买入981万股苹果股票,这是巴菲特执掌该公司以来史上首次持仓苹果;而由亿万富翁大卫·泰珀操盘的对冲基金阿帕卢萨管理公司,则刚刚清空了苹果股票。
就在众多基金大佬纷纷选择离场之际,向来对科技股不感冒的巴菲特却选择此时“买买买”。资本大鳄们的分歧直指一个核心问题:风暴眼中的苹果是将继续伟大还是谢幕在即?
对于巴菲特麾下伯克希尔公司在今年一季度买入苹果,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不是巴菲特开始对科技股感兴趣了,而是苹果变成了巴老喜欢的样子”。也有传言称,这笔投资其实并非巴菲特本人亲为,而是其接班人的决定。
真相是什么?伯克希尔公司此举背后究竟透露出怎样的深意?每经投资宝(微信公众号:mjtzb2)将一一进行揭秘。
●苹果股价迎“巴菲特”反弹
据新近公布的一季度末持仓记录显示,伯克希尔公司持有981万股苹果股票,对应市值近10亿美元。彭博数据显示,这一持仓数据直接将伯克希尔公司推至苹果股东名单的第56位。消息一经公开,苹果股价一度暴涨3.7%,成为当天表现最好的个股,市值一夜间增加了180亿美元。
此前一周,苹果股价刚跌至两年来新低,Alphabet(谷歌母公司)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值公司。在伯克希尔公司买入消息曝光当天,苹果股价报收于93.88美元,如果从近一年内的132.97美元的高位看,前期股价已跌去不少。最新季报披露,公司拳头产品iPhone的销量出现史上首次下滑,并导致季度盈利未达预期,受此拖累,截至消息公布当天,今年苹果跌幅仍然达到11%。
然而,巴菲特麾下的公司正在买入苹果。伯克希尔此时选择站在苹果一边,或许是对投资者担忧苹果大中华区业绩增长乏力的最好回击。尤其是巴菲特向来以长期投资著称,这更让投资者们猜想,这位“奥马哈先知”是不是发掘到了自己尚未发现的苹果身上的闪光点。
伯克希尔公司一季度持仓记录同时显示,巴菲特增加了对Phillips66和IBM的仓位,并卖出了沃尔玛。
对于熟悉巴菲特投资理念的投资者而言,在巴老的价值投资体系中,苹果是根本不沾边的股票。买入苹果,似乎和巴菲特一贯“厌恶”科技股的投资偏好有所背离。
事实上,巴菲特始终对投资类似苹果这样的公司保持“警惕”。在1996年的致股东信中,他说:“很多高科技公司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但相比伟大的成果,我更宁愿收获的,是一个好的结果。”
3年后,也就是在1999年的致股东信中,巴菲特又一次写道,“我们认可,当前的社会正在经历(科技公司)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变革。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始终无法通过研究得到解决,那就是:到底科技领域的哪一个参与者拥有真正持久的竞争优势?”
史蒂夫·乔布斯一手创造的“神奇”iPad和“革命性”的iPhone 4并未让巴菲特产生过动摇。在2012年伯克希尔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再度表达了对科技股不确定性的迷惑。他甚至直言,不会投资谷歌或苹果,理由是“我不知道如何给它们估值”。
巴菲特曾在一次走访韩国的旅行中这样说,“我选择投资标的的原则很简单,通常是那些我能够理解它在5年或10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公司。”就像他过去所说的,他更喜欢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
●买苹果的是巴菲特本人吗?
长期以来,巴菲特钟爱的公司大多来自于能源、运输、制造业等领域。巴菲特认为,这些领域与美国经济状况紧密相关,更容易理解。在巴菲特过往投资的公司中,就出现过美国运通、富国银行、埃克森美孚、沃尔玛等大盘蓝筹股。
向来对科技股不感冒的巴菲特这次为什么会想到买苹果呢?而且这还是他曾公开表示不会购买的股票。
从1999年开始研究巴菲特,被视作是巴菲特长期价值投资策略研究和传播者的汇添富基金首席投资理财师刘建位向每经投资宝(微信公众号:mjtzb2)表示,“第一,这个事不一定是巴菲特本人做的,巴菲特下面有两个投资经理人托德·康姆斯(Todd Combs)和特德·韦施勒(Ted Weschler),原来给予的权限是10亿美元以下的投资,而10亿美元以上都是巴菲特亲自决定。买入苹果的金额严格来说不到10亿美元市值,而且后来给这两个人的权限也扩大了,所以到底是巴菲特买的,还是这两人买的,这一点我不知道。”
每经投资宝(微信公众号:mjtzb2)注意到,在近期给《华尔街日报》的回复中,巴菲特称这是他的继任者所做的决定,但没有点破是否就是托德·康姆斯和特德·韦施勒。巴菲特还透露,“他们中的任何一人,在做出投资决定前,都不需要向我‘打招呼’。”
看起来,2011年加入伯克希尔的托德·康姆斯,以及当年更晚些时候进入公司的特德·韦施勒表现出了对巴菲特不愿尝试的投资领域的兴趣,其中就包括了科技板块。
这两位由巴菲特引入董事会的前对冲基金经理,也被视作是巴菲特的潜在接班人,未来将接手伯克希尔规模达1290亿美元的股票组合。如果买入苹果是由他们经手,那么这也是两位接班人迄今做出的金额最大的单笔投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