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极材料半电池(正极材料为正极,金属锂片为负极)制作完成后,首先要经历一个充电——放电的循环: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脱嵌并析出在负极金属锂片上;放电时,金属锂片在失去电子后形成锂离子并从电解液穿过,然后再嵌入到正极中。
我们以钴酸锂半电池数据为例,制作出其首次充放电曲线,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半电池的首次充电容量要略高于首次放电容量,也就是说,充电时从正极脱嵌的锂离子,并没有100%在放电时回到正极。而首次放电容量/首次充电容量,就是这个半电池的首次效率。
不光是钴酸锂,其它常见正极材料如三元、磷酸铁锂等的半电池,也都有着“首次放电容量<首次充电容量“的现象,下面分别是三元和磷酸铁锂半电池的首次充放电曲线:
从上面几张曲线图可以看出,三元的首次效率是最低的,一般为85~88%;钴酸锂次之,一般是94~96%;磷酸铁锂比钴酸锂略高一点,为95%~97%。
那么首次充放电中损失的容量哪里去了呢?对正极材料半电池而言,容量损失主要是由首次放电后材料结构变化引起:首次放电后,正极材料结构由于脱锂而发生变化,从而减少了材料中的可嵌锂位置,锂离子无法在首次放电时全部嵌回到正极,从而就造成了容量损失。
与正极材料半电池一样,负极材料半电池也会受到首次效率的影响。以石墨材料半电池为例,石墨材料的锂离子脱嵌和嵌入电位更高、因此是正极,金属锂片为负极,首周循环时,锂离子要先从锂片(负极)失电子后嵌入石墨(正极),因此半电池先是进行放电,然后再进行充电。石墨材料半电池的首次放充电曲线如下:
从上图可见,半电池的首次充电容量要明显低于首次放电容量,也就是说锂离子在放电过程中来到了石墨层后,并没有在后续充电时100%的从石墨脱嵌。这期间损失的锂离子消耗到了哪里呢?相信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小伙伴可以想到这一原因:石墨半电池首次放电时,锂离子在嵌入石墨前,会先在石墨表面形成SEI膜,献身于SEI膜的锂离子无法在后续充电时回到锂片负极,从而造成石墨半电池首次放电容量>首次充电容量。
对于钴酸锂、三元等正极材料而言,产生首次效率的主要原因是材料首次脱锂后结构发生了变化,造成锂离子无法100%的嵌回。对于碳类负极而言,首次效率主要由SEI的形成造成。
对于目前常用的石墨或中间相负极材料,首次效率一般在90~92%之间。而对于钛酸锂这种几乎不会形成SEI膜的材料,首次效率会明显提高,有97%左右。另外对于目前新兴的硅碳负极材料,由于硅负极首次效率只有50%,因此硅碳负极首次效率会随着硅含量的增加而逐步降低。
来源:知行锂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