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网讯 持续提升现有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安全性,进一步降低成本,2018年前保障高品质动力电池供应;大力推进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和产业化,2020年实现大规模应用;着力加强新体系动力电池基础研究,2025年实现技术变革和开发测试。
3月1日,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以及财政部4部委公布了关于印发《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以加快提升我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快形成动力电池产业体系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随着人们对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几乎把所有的压力和希望都放在了动力电池上,凸显了动力电池的重要性。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取得长足进步,但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产品性能、质量和成本仍然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需求,尤其在基础关键材料、系统集成技术、制造装备和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方案》提出,按照《中国制造2025》总体部署,落实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目标,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协同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根据《方案》,动力电池产品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免征消费税;动力电池产品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利用社会资本设立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到国外投资建厂,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
分阶段有目标逐步推进
结合国际上对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方案》提出分3个阶段推进我国动力电池发展:2018年,提升现有产品性价比,保障高品质电池供应;2020年,基于现有技术改进的新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实现大规模应用;2025年,采用新化学原理的新体系电池力争实现技术变革和开发测试。
《方案》具体提出了以下5个方面的发展目标:
一是产品性能大幅提升。到2020年,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超过300瓦时/公斤;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瓦时/公斤、成本降至1元/瓦时以下,使用环境达-30℃到55℃,可具备3C充电能力。到2025年,新体系动力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单体比能量达500瓦时/公斤。
二是产品安全性满足大规模使用需求。新型材料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生产制造和一致性控制水平显著提高,产品设计和系统集成满足功能安全要求,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生产和使用。
三是产业规模合理有序发展。到2020年,动力电池行业总产能超过1000亿瓦时,形成产销规模在400亿瓦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四是关键材料及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到2020年,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及零部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上游产业链实现均衡协调发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骨干企业。
五是高端装备支撑产业发展。到2020年,动力电池研发制造、测试验证、回收利用等装备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显著提高,制造成本大幅降低。
明确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
《方案》还提出了建设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实施动力电池提升工程、加强新体系动力电池研究、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测试分析和评价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关键装备研发与产业化等9项重点任务,以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发挥产业联盟作用、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5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并明确了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的落实部门,以确保实现未来产业发展目标。
《方案》的制定和发布,科学规划了汽车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任务和措施,有利于加快提高动力电池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提高我国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针对《方案》的实施,4部委表示,将充分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积极做好《方案》的任务分解和宣贯落实工作,加快推动我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
据了解,工信部还将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搭建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动力电池创新平台,引导支持优势资源组建市场化运作的创新中心,为加快行业发展提供技术开发、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