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锂电网(li-b.cn),锂电产业链服务全平台!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  广告单价 |  锂电资讯
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捷能科技夏军:国产动力电池厂商的突破之路

捷能科技夏军:国产动力电池厂商的突破之路

来源:天风研究 | 作者:admin | 分类:新闻 | 时间:2017-03-25 | 浏览:4611
文章顶部

近日,在天风-汽车的金矿策略会上,杭州捷能科技总经理(前CATL高管)夏军作了“动力电池企业的突围之路”的主题演讲。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天风证券邀请我来做一个分享,我今天主要是从企业发展的层面讲一讲,在新的环境下,尤其是2020年目标要求下,动力电池企业如何突破未来发展的瓶颈。

简单分析一下2020年动力电池市场,大概有4大块的市场,有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和低速车。

商用车市场,客车市场的总量是有限的,在2020年的时候,按照市场的渗透率达到一半的话,增量也不是太大。

专用车市场是一个不确定性最大的市场,主要是物流车这块,因为目前物流车商业化思路并不是很清晰,未来物流车市场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规模很难说。我自己预测2020年的时候在30万辆左右。

最后一个市场也是最近受到政府和行业同仁普遍关注的市场,就是低速电动车的市场,标准推进一直比较慢,目前看这个标准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博弈,但是要求必须用锂电池,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我的预测是在2020年,可能整个动力电池销售的规模在2000亿左右。这个市场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真的要拿下这个市场是很困难的。

2020年政府的中期规划,有几份比较重要的文件,第一份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份文件里提出的要求,应该说是为后续行业的政策提供了一个标杆,Pack能量密度大于300瓦时/kg,Pack成本小于1.5元/瓦时。去年出的文件,就是新能源车技术路线图,这里有细化的定义,纯电动车续航里程大于300公里,在2020年的时候,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达到7到10%,保有量达到500万辆,电芯能量密度大于350瓦时/kg。

还有一个文件是促进汽车动力电池发展行动方案。看到在2020年要求电芯能量密度达到300瓦时/kg,Pack能量密度大于260瓦时/kg,成本小于1元/wh,使用温度达到负30度到55度,充电倍率达到1C。

2020年一辆典型的纯电动车的参数,续航里程在450到500公里左右,电量是60度电,质保家用级是8年12万公里,使用的温度在负20度到50度,充电时间15分钟,整车质量1.3吨。

政府提出的详细的关键指标和电池相关的技术指标。在电芯层级达到300瓦时每公斤。系统的成本要做到1块钱以下,使用温度达到负30度到55度,使用是10年4000次。目前的情况根据去年的数据来看,去年的数据做的比较好的电芯能量密度在180瓦时每公斤,去年的成本大概在1.5元每瓦时,使用温度基本上零度以下是不能用的。使用寿命做的比较好的标杆企业可能在1000次到1500次,做的不太好的500次也有。充电倍率基本上可以做到1C的充放电。现状离这个目标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接下来讲目前针对新的政策,还有市场的变化,目前动力电池企业一些困境。

第一个困境是方向的错误。从铁锂到三元的转换,从圆柱往方形和软包的转换,还有从非标尺寸往标准尺寸的转换,大部分动力电池企业把握的都不太好,所以导致产品整个的节奏可能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也跟不上政策的变化。比如在2014到2015年的时候,商用车市场特别的火爆,可是企业没有看到商用车市场接近饱和了,接下来的热点是三元的方向,所以企业发展方向选择性的错误,在铁锂继续大力的投资,导致产能过剩。

再是圆柱,圆柱设备非常的成熟,基本上日本和韩国的整套的产线都能买到,技术也比较简单,不需要投入很大的研发实力,投入比较快能够看到产出,所以很多企业一窝蜂的去上圆柱的产线。

第三个是非标尺寸这块,目前市场,包括国家标准制定来看,都是逐渐趋向于标准化的定型。圆柱的,方形的,软包的,有各种各样的尺寸可以参照。意味着企业所做的非标电芯在市场上可能不被用户所接受,导致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端产能严重不足,但是低端的产生过剩,相互之间拼价格,拼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式。投资可能是一个落后的产能,还没有产出就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第二个困境是技术上的代差,这个对企业来讲是非常大的经营风险,今年在市场上可能马上要推出主流的电芯的数据,可能能量密度达到200瓦时每公斤,循环寿命可以做到三千次以上,充电倍率可以做到1C的持续充电。针对快充型的电芯,能量密度可以做到180瓦时每公斤以上,循环寿命达到2000次,充电倍率达到4C。我都是说的量产的产品,不是说研发的,就是今年可以量产的产品。

除此之外在正极材料和负级材料,还有电解液这方面的开发都是非常快的,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并没有这个技术实力做材料方面的研发。全固态电池可能在2020年到2025年之间实现商业化运用,对大部分企业来讲这个东西还是一个概念,根本没有投入任何研发,也不知道从何谈起做研发。

所以单纯的靠买材料,买正极、负级,电解液隔膜,靠买材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个路走不通的,电芯企业必须介入主要材料的研发工作,才可能在技术上不存在代差。但是背后面临的困境,第一个是人才的困境,没有大量的人才支撑研发,第二个没有研发的体系。

第三个困境是市场选择的错误,目前乘用车这块,乘用车的渗透率(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占销售占比大于1%,2020年目标是大于7%,意味着还有6、7倍的增长空间。在这三年时间大概还有6-8倍的增长空间。

客车市场,按照去年的数据,应该是在12万辆左右,整个客车市场也就50几万辆,就意味着纯电动客车和插电式混动的客车,渗透率已经达到24%,我认为极限也就在50%左右,市场增量有限。不可能不销售燃油的客车,所以我们从这个数据来看,未来的空间是有限的,大概最多还有一倍的增长空间。

第三个是专用车市场,就是物流车市场,前年炒的比较热的市场,自从政府出了三万公里的指标之后,意味着想拿到补贴是非常困难,每辆车要跑三万公里,真的跑要跑两年,因此补贴两年之后才给你。车厂的补贴是两年之后才能拿到,给电池厂的钱也是两年后才给你,我想大部分企业是抗不住的。

最后一个是低速车市场,这个市场里面其实就是低端产品,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都在谈论价格,看似空间很大,实际上竞争很惨烈。

商用车市场,我认为是一个黄海,还有点空间可以发挥一下,企业还可以赚到钱的。专用车市场基本上是个红海,给你市场做,但是基本没有利润,还有两年的账期。低速车市场也是红海,价格都是低到1块到1块2一瓦时的水平。只有乘用车市场是有前途的。所以我说得乘用车者得天下,但是开发难度巨大,很多动力电池企业根本做不了乘用车的产品。

第四个困境是规模的差距,这个行业里面,我引用了别人的数据,这不是我统计的数据。2016年全球的动力电池市场的格局,松下占全球市场的16.1%,比亚迪是11.9%,比亚迪加CTAL在全球市场的占比超过30%,在中国市场的占比超过50%,就两家就占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两家的产值去年大概都是150个亿左右。已经达到市场占有率的50%以上,政府标的目标,2020年的目标是总产能达到100个G瓦时以上,龙头达到40个GWh,就是其他的几十家企业抢20%左右的份额,这个规模太大了,大到你根本追不上。

而且很关键的是今年几个主流乘用车企业,新产品的开发,都在今年定点供应商,可能在2016年之前,很多车型还是试水,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很多车型真的是为大规模生产准备的车型,是要上量的车型,包括北汽、吉利,还有长安。

很多车型的开发,就是为了大规模生产做准备的,可能真是为了几十万辆做准备的,比如吉利做的规划,2020年90%以上的车是新能源车。遇到什么问题呢?如果今年拿不到乘用车企业定点供应商的资格,下一轮再集中开发乘用车,应该是两年,或者三年之后的事情。所以动力电池企业的规模差距就像滚雪球一样拉大,不是同比例的拉大,是越来越大。

第五个困境是利润缩水。我们看到应该从2015年开始是锂的价格上涨,涨的很猛,一直到2016年还在涨,最近钴的价格在上涨,镍的价格也在上涨,金属价格全在上涨,但是电解液和隔膜的价格在下降,金属在整个电芯行业占比非常高,使得电芯成本是上涨的,导致什么问题呢?

就是盈利困境,电池企业很难盈利的,2015年基本上是抢钱的时代,2016年是市场剧烈变化的时代,2017年是很难赚钱的时代了,但是这个是合理的,本来这个利润就是不合理的,因为汽车制造业本来就是一个低利润率的行业,汽车的整车制造厂和零部件厂商是靠规模取胜的,不是靠高利润率取胜的,所以还是回归到制造业本身,就是一个制造业,低利润率,精细化管理,靠规模取胜。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

分享到:

合作机构: ofweek锂电网 | 电池在线网 | 亚太电池展 | 巨典展览 | 德泰中研 | 振威展览 | 亚化咨询 | 知行锂电 | 高工锂电 | 深圳市电源技术学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锂电网(li-b.cn) | 粤ICP备18158530号


扫码关注微信
获取更多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