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锂电网(li-b.cn),锂电产业链服务全平台!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  广告单价 |  锂电资讯
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本周锂电行业最尴尬事件:蜂巢能源到底是谁?

本周锂电行业最尴尬事件:蜂巢能源到底是谁?

来源:日新社ID | 作者:admin | 分类:新闻 | 时间:2019-07-13 | 浏览:29607
文章顶部

锂电网讯:接连这两日,有两件事同时刷爆了新能源圈和汽车圈,其中一件在情理之中,而另一件却实在是出乎意料的很。

「北汽院长」的能够如此火爆是不出意料的,因为这才符合社会性灵长类动物的天性。但另一件事,首都一百多公里之外京南重镇的那场发布会,竟能够引发整个锂电池圈乃至汽车圈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是让燕十柒我大跌眼镜的(幸亏没戴)。

 00.png

01.jpeg

这年头,能跟「桃色新闻」抢流量夺眼球的,还是极不多见的。

这只是一场发布会,而且还是一点都不「Sexy」的动力电池厂的发布会。

但照样引起了圈内外的大关注和大讨论,思来想去,火爆原因可能是因为在这「短短只有」俩小时里,就同时集中出现了诸如全球首发/世界首家/高镍无钴/四元材料/高速叠片/百亿投资/6个国家/7个研发/5大基地/120GWh这些自带流量的闪亮字眼。里面有些词汇和概念,即便是混迹锂电圈的多年老司机都是第一次听到,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看这气势声势和架势,怎么着也是个C,再不济也得是B,但万万没想到最后是个F(蜂巢能源)。

更让人不能平静的是,是一下子同时打出了「新工艺」、「新标准」、「新材料」、「新技术」的这「四新」概念,虽说只是一家去年2月才正式成立的电池厂却人小志气大,大有颠覆者的姿态。虽说当今的行业老大C公司也是在短短几年内就迅速崛起一飞冲天,虽说锂电池这个产业诞生了也有小三十年,无论是电化学材料技术精进、生产工艺的进化还是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进步,都是无数仁人志士用无数的实验验证、无数的细节提升和无数的日日夜夜,熬白了头,搞秃了顶,用满头乌黑亮丽的秀发为代价一丝一毫地换来的。

在今天,却由一家成立不到两年的电池厂直接一步登天似的跨越到了「四新」。

这年头,不想造电池的车企就不是好主机厂。造电池的造车古已有之,比如说BYD;造车的造电池的也有,例如说日产;造车的将要造电池的也有,比如说大众。但诸如长城者,把电池都造地如此地波澜壮阔清新脱俗又明目张胆者,公然以颠覆形象横空出世者,反倒是不多见了。

初生牛犊不畏虎呵,虚两岁的蜂巢,是铁了心地要做电池界的「四新好青年」了。看来这年头,不想当「四新青年」的车企就不是好电池厂。

这所谓的「四新」都新在哪了,一项一项地看。

一、「新工艺」,所谓的新工艺就是「告别卷时代,进入叠时代」,对于亟需在大容量和大尺寸上发力的动力电池产业来说,极片的卷绕制造工艺被叠片工艺取代已是业界共识之大势所趋。叠片工艺生产出来的电池,无论是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还是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都可以说全面超越了卷绕工艺,但就是在整体的生产效率上不占优势。

不信,你随便拿一卷手纸自行体会一下:把纸以某个(柱状)物体为中心「刷刷刷刷」一圈一圈地缠绕起来,或者是一张一张地撕成一样见方大小再一张一张地整齐划一地堆叠起来,看看哪个更快?

 不过鉴于叠片工艺存在长远的战略优势,所以几个锂电巨头诸如松下、LG化学、SK创新、C公司以及AESC等,或已经开始采用或即将采用叠片工艺来制造电池了。

但对于标榜「新工艺」的蜂巢来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跟卷绕比,叠片差的就是叠片的速度,那就提高速度就是了。既然是提高了速度的叠片工艺,就叫「高速叠片工艺」,你看,一不小心又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吊不吊?既然是采用了「高速叠片工艺」,那我大蜂巢就是「全球首家高速叠片方形电池制造商」,一不小心又创造了一个「全球首家」,你说吊不吊?

那到底有多高速呢?蜂巢规划分三个阶段来「提速」(看来还是对行业存有敬畏之心的)。第一阶段的叠片效率可达0.6s/pcs,也就是0.6秒叠一片,据说已经可以实现规模应用了;第二阶段是0.45s/pcs,即0.45秒叠一片,据说已完成验证与样机的开发制作;到了第三阶段,实现0.25s/pcs即一秒钟就能叠4片,并且还可以同时叠两片,蜂巢给出的时间节点是2023年。

高潮来了,按照蜂巢的说法,第三阶段一旦实现,叠片将实现对卷绕的逆袭,扬眉吐气,并且是「远远超越」。

「叠片将成为电芯生产的主流技术,动力电池行业‘叠时代’全面开启。」而功劳自然要落到「全球首家高速叠片方形电池制造商」,那个谁的身上。

根据那谁的说法,就算是其现在就能够轻松掌握的0.6s/pcs的叠片效率,也可以轻松达到「超出行业传统叠片设备单工位效率的40%」。也不知道跟谁对比的数据咋计算的,但一位锂电设备的技术人员给燕十柒提供的数据却是,当前主流一线的锂电设备商以及锂电池厂的叠片水平已经可以达到每秒叠2.5~3片了。

「你要说他现在能一秒叠4片,那肯定是吹牛×,但你要说他现在只能0.6秒叠一片,那这水平相当之一般啊。」

至于宣传中的「可以同时叠两片」的工艺,理论上也不是太难实现,一般是多个机械手在多个工位叠片,同一时间只要错开高度(或角度)叠片就可以了。不过说着容易,实际做起来需要电气控制和机械设计的高精度。很难吗,至少市面上还没有谁有这个实力做到了。


二、「新标准」,蜂巢给出的第一条就是生产制造的标准,也就是2020年之后建设的「AI工厂」,这年头,不管是什么行业,张口不提「AI」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什么是「AI工厂」,我们照搬PPT上的定义:智能维护预测+智能品质分析+智能工艺加物流+智能数据分析加追踪+市场趋势大数据分析+人工业务模式控制(这是什么鬼),这年头,闭口不提「智能」和「大数据」,也都不好意思跟人说是造电池的。

对此,燕十柒也智能(只能)地「呵呵」了。这么多玄而又玄的概念,翻译成人话的话,归根结底不过是那些在一线电池厂里早就采用了的那些东西:机器人+智能物流系统+AGV(多功能无人搬运车)+MES信息化系统,使生产线达到自动化和信息化,打通整个工厂的硬软件互联罢了。

硬件从锂电设备商那采购,软件从软件服务商那定制(又不是BYD,恨不得连所有设备带软件都自己研发制造了),组装到一起咋就成了「新标准」下的「AI工厂」了呢?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锂电圈有句老话叫「三分靠材料,七分靠制造」。锂电池制造好歹也算是微米级(甚至到纳米级)的精密制造业,这里面最底层的know-how是要经过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反复摸索改进总结才能掌握并熟练运用的,这才是保证优秀品质的关键所在。

论品控,三星SDI的生产线有3000多个品控节点,论智能,远景AESC有2000多个数据采集点,论蜂巢,一条不足0.05GWh,实际生产运营连一年时间都不到的试制线,这点经验和阅历就要搞出「新标准」的「AI工厂」来?

原谅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三、「新材料」,全球首发高镍无钴材料/NCMA四元材料,哈哈哈,原谅我再次没憋住笑了出来。

先说高镍无钴材料,哦不,先说高镍,因为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你总得先掌握了高镍,再从里面把钴给剔除吧。可笑的是,真实情况却是,无论是前驱体还是正极材料(野心勃勃的蜂巢都要自研自制),无论是开发生产还是难度更大的下游应用,合格的高镍NCM 811对于蜂巢来说都还是没影儿的事。

这两年,高瞻远瞩的魏总挖来格林美的团队搞前驱体,招来韩国人做高镍正极,可到现在一条中试线来来回回,还是没能生产出合格的811正极材料出来。

以其现在的技术水平(以及自知之明),能够真正成熟掌握并且应用的也就523的水平,甚至连622都够呛,别问燕十柒是怎么知道的,我是不会告诉你是他们的人亲口说的。

聚光灯照耀下的PPT上说地相当之高大上(高镍8系),但实际上做的却是很low的那种(5系),看着主席台上的领导昂首挺胸高谈阔论地吐沫横飞,蜂巢的技术人员羞赧地垂下了一向高傲的头颅。

有句话说的不无道理,「那些大喊大叫咋咋呼呼,吵吵地满世界都知道的,可能实际上没啥干货。真正有本事的,都很低调,还唯恐别人知道。」

前者说的是谁,我不知道,后者说的是C公司。

据来源可靠的小道消息称,C公司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秘密地做高镍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储备了,但由于碰上了不少当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一直捂着没有推出来(这才是大厂该有的低调、务实和谨慎态度)。一直到去年底今年初才正式推出来,少批量(正极811+石墨负极)应用到宝马X1混动上,为什么向来不激进的宝马敢用?那是因为由于电芯整体的能量密度较高,在应用时反而可以有更多的容量去增加一些安全性的措施来保证整体安全性。

要论技术水平,在国内C公司说自己是第二,有人敢说自己是第一么?在高镍上连C都尚且如此小心低调,你自己有几斤几两难道心里没点数吗?

再说无钴,三元材料中钴的作用是提高电子电导率,降低极化,但钴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催化作用,能催化电解液分解产气,凡事有利有弊嘛。不过电池厂对钴最大的意见来源可能是这种小金属价格贵不说,还整天暴涨暴跌上蹿下跳让人不得安生,把整个产业链都快整出心脏病来了。

那所谓无钴材料是蜂巢首创首发吗,答案是「咱还能要点face吗?」

最早提出无钴理念并付诸实践的是日本公司好不啦?早在2015年,松下就完成了无钴材料的开发,并且实现了相关电芯的小批量化。而放眼全球,基本上也就松下具有无钴化的能力,而且即便是松下,也不敢将无钴材料应用到动力电池上,而是先在其他领域尝试尝试。

一家连高镍811还玩不转的电池厂,就先歇歇吧。


最后说所谓的「全球首发的四元正极材料」。哈哈哈哈~

最起码,「四元正极材料」就不是什么「全球首发」,随便在百度上百度一下,就会查到早在2018年2月12日(公告日:2018年7月17日),成都理工大学就向国家专利局提交了一项《一种四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的专利申请,只不过不是NCMA(镍钴锰铝)而是NCMF(镍钴锰铁),通过向三元材料中引入第四元素铁,最终起到稳定正极材料层状结构提高电池循环稳定性的作用。

更早的估计也有,就不查了。

所以所谓「四元正极材料」压根也就不是什么「全球首发」,连NCMA也不是。去年5月的时候,LG化学首席财务官郑和永(Chung Ho-Young)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明明白白地说LG化学正在研发NCMA材料,并计划到2020年实现大规模生产。

而在杉杉股份的2018年年度报告里面,白纸黑字地写着「公司重点开发了NCMA多元材料,目前还处于小试阶段。」

咋又成了蜂巢的「全球首发」了呢?(是不是因为搞技术研发的主力是韩国思密达?)

再者,所谓的NCMA四元材料本质上可以说是在NCM材料基础上再加了一次包覆处理,或者也可以看成是NCM与NCA的融合。国外已经有实验证明,NCA比NCM在材料稳定性和循环寿命方面具备一定优势,所以NCMA也就具备两种材料的优势集合。

这不难理解,一般来说,每种元素都有各自的优势,多种结合一起就能发挥出最好的性能,所以掺杂元素越多,理论上材料的综合性能就越好。但话又说回来,掺杂的元素越多就越难控制,因为元素越多,变量就越多,找到最优解就越难,并且元素多了,均匀性就是个问题,且更容易形成杂相,制备工艺也就越难。

所以话又说回来,连三元材料都还没搞定呢,就先别谈什么四元了。

 

三、「新技术」,这个就真的不想再多提一句了。发布的那么多「新技术」,也懒得一项项扒了。我只想说一句,技术是时间的朋友,是需要积累积淀的。厚积薄发的事情我相信,短期内妄图通过某些手段就一蹴而就?我也只能呵呵了。

要知道,技术上达到,和真正实现量产是两回事。

了解内情的人说,魏总是对蜂巢寄予谆谆之厚望的。所以才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把一个小小的电池事业组一路破格提拔成动力电池事业部,再从长城汽车的子公司擢升为和长城企业平级的兄弟公司。

魏总把蜂巢,抑或说是动力电池事业看成自己的二次创业,那是奔着融资圈钱、上市敲钟、走上人生巅峰、再造第二长城的宏大目标去的。

不过说来也是搞笑,打2014年政府开始对新能源汽车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一路高歌猛进的这些年头起,SUV大王就一直对着唱反调,什么「新能源汽车实际不环保」、「长城不会制造电动车」、什么「长城发展新能源都是被逼的」,一路的惊世骇俗,勇气可嘉。

直到双积分政策一出来,才知造化弄人。作为油耗大户的SUV车型的制造大户,又连年来对新能源布局选择性失明的长城汽车,算来算去都难逃负积分生产大户、正积分亏损大户的命运,要想把这积分窟窿都填平,那可是要割肉出血的,都是白花花的利润啊。

这对于员工上下班没走直线都恨不能罚个百八十的长城来说,简直是件叔可忍婶不可忍的事情。

于是乎,眼见他跟低速电动车来合资,眼见他搞欧拉,眼见他造P8。然而这也只是剧情大逆转的开始,突然顿悟的魏总,早就不满只造电动车了,连电池都要造,不单要造电池,顺带连锂矿(澳洲皮尔巴拉矿业)、氢氧化锂(广西天源新能源材料)、前驱体(自造)、正极材料(自造)、电芯(自造)、模组(自造)、Pack(自造)、BMS(自造)到储能都要自己搞。

要么就不搞,搞就搞全产业链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真大佬思维也。

短短三两年内,从当初一直对新能源产业「不支持」、「不支持」、「不支持」,到摇身一变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最勇猛的斗士和最激进的推动者,从SUV领导者到动力电池领导者(懂汽车的电池专家),推动这一切的背后神秘力量到底是什么?

是国家双积分的好政策,是一个成功企业家二次创业的情怀,更是一家中国企业勇于承担起「让人类可以轻松获得和使用可持续的能源」这样历史使命的崇高责任感!

都是有故事的人啊。

情怀、使命、责任、担当都有了,就差钱了。

虽说也一度当过中国市场利润最高的主机厂。但在整体车市冷成这个样子的当下,可以说「谁家也没余粮啊。」

单从上市公司财报上看,2018年长城汽车还有将近54个亿的净利润,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就只有不到8个亿了, 同比暴跌了63%。

更何况蜂巢都已经和长城汽车分家单干了,再从汽车那拿钱也多少说不过去了。

那么问题是,这多国多地的研发中心和上百GWh产能工厂的建设,这前无古人地打通整个产业链的宏大蓝图的布局,哪样不需要钱,钱从哪来?

融资呗。

可这个时候融资,也多少有点生不逢时,因为在这2019年里,除了MY战打得火热之外,其他一切都是冷的:资本市场是冷的,汽车市场是冷的,连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冷的,连累着整个锂电产业也是冷的,君不见连C公司都开始减产了,如狼似虎的日韩都进来了,C和B这老大老二挤兑地老三、老四、老五、老六……都快混不下去了,在电池圈打拼了多少年的众二三线都一个个地准备收拾包袱打道回府了,这个时候居然还有新的电池厂气势汹汹地要杀进来,是谁给了你勇气?是真不知这行水有多深啊。

是啊,诚然往更远处看的话,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是会以不低于30%的复合增长率一直增长下去,拿着计算器随便计算下,就可以轻易算得出到2025年有几百个GWh的动力电池市场,到2030年有几百个GWh的需求,要这么算下去的话那非但不是产能过剩,相反倒是产能严重不足了,满地都是钱啊等着拣,开电池厂的做梦都得笑醒了。

但在此我只想引用马云的那句话来说明问题:「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会死在明天晚上。」

就连C和B都保守克制地把单家工厂的规划产能限制在20GWh以内,并且小心翼翼地用几年时间才敢提升到满产的今天,很是好奇那些动辄一个工厂就几十个G的产能规划,一上来就全球百十多个G布局的老板们,就算梁静茹给了你勇气,谁给你那么多钱?

地方政府/银行贷款/一级市场融资/二级市场圈钱,无非就这几样。

这两三天,一直关注和思考这些问题的燕十柒一度陷入到了某种恍恍惚惚的错觉之中,最后终于醍醐灌顶似的想清楚了这个问题,那就是:

当初我们把那些从各个不同背景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杀进新能源造车领域里的称之为「造车新势力」,那么我们就暂定这些不同背景杀进动力电池市场的公司为「电池新势力」吧。想清楚这点,好像两者还真有很多想通之处呢,那么以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都是以召开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开场,引发关注。

顺带最好搞个行业会议,请几位领导和专家站站台,再发个白皮书什么的。

没有什么问题是一场发布会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两场。


二、都有非常好看的PPT,以及宏达的规划和愿景。

说到这个PPT,燕十柒这有个其他渠道得来的蜂巢的BP文档,和发布会上的PPT两相一对比,还发现点有意思的事情。这份给投资者看的文档里,蜂巢的全球规划产能是100 G,到了会上却直接上了120个G。

这一类的PPT,你猛一看虎躯一震,趋势是趋势,方向是方向,说得好有道理,挑不出一点毛病来,都是高大上;再一看菊花一紧,对是都对,但是又好像什么都没说,除了可能是不断修改又仓促上场而导致的错别字和前后不一的线条之外,找不出什么实质性干货和实现手段和路径;最后一琢磨又细思极恐:这帮人到底想搞什么?

 

三、都缺钱,亟需融资,而盛大发布会+好看PPT+宏伟蓝图,则是「新势力」们的标配,亦是鼓舞自家士气,搞定外界融资之必备良药。

要想搞定融资,讲故事、绘蓝图、画大饼三样技能是必需的。故事越大越好,蓝图越近越好,饼越圆越好。

一个小故事说明问题,发布会之前,原本定下的无钴电芯和四元材料电芯的SOP时间分别是2021年底和2022年底。发布会一开,PPT上统一改成了2020年Q2。

怎么,还得再等两三年?「朕的江山早就亡了!」

(按照其原定规划,2020年的这个时间节点也就刚把材料验证出来,真心想问问:那个时候就算能把材料搞出来,你敢用吗?)

 

再者,锂电池本就是一个需要整个上下游产业链条紧密配合协同的产业,应用任何一种新材料,都需要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材料的同步跟进,以及生产工艺的升级。动辄就是最高端、最前沿、最创新,快收了神通吧。

所谓「创新」是必要甚至说是必须的,但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创新,为了创新而创新,在技术还远未成熟的前提下整「霸王硬创新」,那早晚自食其果。

一份去年10月的《资产评估报告中》显示,蜂巢公司的账面价值9.96亿,刨去负债之后的净资产是7.7亿。紧接着的10月26日就是左手倒右手,长城汽车以7.9亿元的价格把蜂巢公司卖给了长城汽车的控股方创新长城的控股方长城控股全资控股的子公司保定瑞茂。

好像辈分有点乱,但这都不重要。

据不可靠消息称,蜂巢从一段时间之前就开始了启动融资计划,今天蜂巢的估值是多少,据说是200个亿,长城希望这次能融到30亿。

最后,免费分享一个燕十柒自己总结的小诀窍:大到一家公司,小到一个产品,只要是在其宣传中频繁、大量地使用诸如「世界」、「全球」、「第一」、「首×」、「突破」、「创新」、「最××」、「高××」、「全××」这样王婆卖瓜之字眼者,其可信度基本上就可以立马打个折扣了,打折程度视这些词出现的频率和数量而自行判定。

如果通篇都是,那基本上就可以断定其不是脸皮厚吹牛扯淡,就是黑心肝诓人骗钱了。

国人学《定位》就知道了一个「占领用户心智」,NM这需要企业靠实力靠时间一点一点打出来的,从来都不是喊出来的。

这就是燕十柒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我的态度非常明确:对于吹牛扯淡夸大其词是反感的,但不能容忍的是为了融资而吹牛和扯淡。烧着自家的钱做项目,是赔是赚都无可厚非,赔了就当买个教训顺带给同行们留个前车之鉴,赚了自是更好,还能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新能源事业做点贡献。但如果是想着从资本市场上圈钱搞项目,还为了融资而吹牛,那就太扯淡了。

整体行业大环境冷得都快冻住了的时候,还是少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多些客观冷静的思考吧。打铁还得本身硬是硬道理,这个时候,苦练内功比啥都重要,但不包括做PPT的功力。

前日早上一睁眼,就看到微信上有蜂巢公司的朋友留言。

「来保定了没?」

「没去。」

「哦,不来也罢,反正也是‘吹牛大会’。」

分享到:

合作机构: ofweek锂电网 | 电池在线网 | 亚太电池展 | 巨典展览 | 德泰中研 | 振威展览 | 亚化咨询 | 知行锂电 | 高工锂电 | 深圳市电源技术学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锂电网(li-b.cn) | 粤ICP备18158530号


扫码关注微信
获取更多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