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5万美元的美国军方业务技术,差点让万向收购A123夭折。”至今,作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大型制造企业万向集团收购美国汽车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A123 System Inc,下称“A123”)的法律顾问,盛德(Sidley)国际律所兼并收购业务合伙人陈永坚依然心有余悸。
此前,由于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下称“CFIUS”)的反对,万向集团的收购进入停滞状态。而后,待A123进入破产后,万向集团通过“补课”了解收购规则,学习如何将一家资产贬值、进入破产重组流程的“影子”公司收入囊中,最终完成收购。
当收购优质资产失败时,如何收购次优资产?这是中国企业海外走出去的新课题。然而,面对CFIUS日益严格的审批门槛,还有美国企业破产重组资产拍卖过程的种种“勾心斗角”,依然需要中国企业的智慧。
“通关”失败
诞生于麻省理工学院的A123,一度被认为是美国技术领先的锂电池制造商,涉足范围包括汽车、电网电力能源与军工产业。长期以来,A123一直接受美国能源部提供的电动汽车发展资金专项补贴,累计到账资金接近2.5亿美元。2009年,A123甚至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3.8亿美元,成为当年美国资本市场最大的IPO融资案例之一。
身负美国能源部重点扶持企业的光环,却没能令A123摆脱连年亏损的经营困境,股价也从2009年最高峰的20美元,跌至最低0.13美元。
于是,A123原股东“坐不住了”,决定出售A123公司股权尽快套现。去年5-6月,他们与万向集团美国并购团队开启首次并购谈判,万向集团看中的,是A123在锂电池研发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如美国能源部高度认可的栅极存储(grid storage)技术等,有助于提高万向集团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含金量,扩大中国与美国市场份额。
由于万向集团管理团队积累相当丰富的美国企业并购操作经验,双方只用3个月的尽职调查与收购谈判,在企业战略优化、员工留用、运营资金支持,管理团队业绩激励等方面达成一致,并着手制定收购条款。
陈永坚表示,起初A123股东方与管理团队对万向集团主要有三项顾虑,一是万向集团能否尽快得到中国发改委、商务部及外管局的收购审批;二是万向集团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收购,三是CFIUS是否同意这项收购案。毕竟A123与美国空军部门签订两项总价值超过400万美元的电池开发合同,其中一项225万美元合同仍在执行,“由于股东急于套现,万向集团的收购资金是否充足,反而是他们最看重的收购要素。”
庆幸的是,万向集团在美国有20年的经营经验并累积大量商业资产,令美国当地银行愿提供收购贷款,省去万向集团从国内汇款,需要外管局结汇审批的复杂流程。
去年8月,双方达成一份并购协议,即万向集团以4.65亿美元收购A123的80%股权,其中7500万美元无担保过桥贷款将根据股权交割进度分期付给A123公司,用于维系后者经营业务;2亿美元则通过购买A123有担保的可转债;一旦过桥贷款与可转债合同生效,万向集团还将择机购买认股权证,向A123持续投入1.9亿美元。
“收购合同签订不久,万向集团将首期2500万美元无担保贷款交付给A123。”陈永坚回忆说,当时万向集团收购团队并没有意识到来自CFIUS的审批阻力差点令收购夭折。为了确保CFIUS同意收购案,他们原先打算提供一份承诺函,即万向集团不会将A123相关锂电池技术与生产基金转移中国,并保留A123所有员工岗位。
然而,让万向集团收购团队措手不及的,是并购合同一出来,却遭遇美国国会议员的联合反对,迫使CFIUS迟迟没有批准这项收购。一场应对美国议员“反对声音”的CFIUS游说战,悄然打响。
游说策略
至今,陈永坚无法记得谁是率先发表反对意见的美国国会议员。去年8-10月期间,共有20多位美国国会议员先后反对万向集团收购A123,他们的反对理由,是美国军方与纳税人在A123的权益必须得到“保护”。
“去年10月底,反对浪潮一度达到高潮,个别国会议员将这起并购,提升到急需保护美国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作为向CFIUS施压否决并购的理由。”一位接近万向集团收购A123的知情人士透露。
为此,万向集团收购A123的后续资金投入工作,一度陷入被动。
按照原先的并购协议,如果并购过程出现重大负面事件(包括20多位美国国会议员反对与CFIUS可能否决并购协议)而导致A123股权无法顺利交割,万向集团原计划的5000万美元无担保贷款将不再支付。
为此,万向集团将面临两难抉择,一是收购合同作废而损失此前投入的2500万美元无担保贷款;二是眼看A123运营资金捉襟见肘而提出破产重组,万向集团只能两度收购A123。
“两种结果,都是万向集团起初不愿见到的。”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万向集团及委托的并购律师团队一面迅速与CFIUS沟通,承诺所收购的A123资产将剥离美国军方合同与敏感技术;二是强调公司将履行不裁员、不转移A123厂房与科研成果的承诺,安抚美国议会议员的反对声音。
在上述知情人士看来,这一度是中国企业应对CFIUS审批压力的“法宝”。此前,中国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汉能控股”)以偿付3000万美元公司债务为收购对价,完成对美国硅谷薄膜太阳能制造企业Miasole的收购。为了让CFIUS同意这项收购,汉能控股以返聘Miasole此前解雇的近200名员工为“交换条件”,吸引当地政府与议会参议员向CFIUS写信,最终令汉能控股顺利通过CFIUS的并购审批。
但是,法宝总有失效的一刻。由于A123涉足美国军方合同过于“敏感”,万向集团如法炮制上述游说策略,一度无果而终。
陈永坚解释说,CFIUS是由美国财政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国防部、国务院,还有情报机构委派代表组成,万向集团要一一说服各个部门代表,并非易事。毕竟,美国对国家安全的界定范围相当宽泛,只要CFIUS内部主观认为万向集团收购A123有损美国国家安全,这项收购案被否决几率相当高。但是,不经过CFIUS审批环节而完成收购A123的后果,同样惨重。
记者了解到,此前中国华为集团曾花费约200万美元,收购一家接近破产的美国高新技术企业。在收购交割完成后,CFIUS忽然出现询问这项收购为何没有经过他们申报获批,最终美国相关部门认定这项收购所涉及的高新技术“触犯”美国国家安全,迫使华为集团只能全部剥离这家破产企业的所有技术资产。
A123所需要剥离的军方合同技术范围,一度引起游说CFIUS的“拉锯战”。事实上,A123涉及美国军方的电池开发未完成合同价值仅有225万美元,但个别美国国会议员坚决要求A123需要剥离栅极存储(grid storage)等锂电池存储技术。
“除了游说CFIUS认可万向集团提供的敏感技术与军方合同剥离方案,万向集团还在游说当地政府与议会,解释这项收购对当地经济的提振作用与就业岗位增加幅度,争取他们的支持。”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万向集团在美国已创造近3000个工作岗位并运营近20年,美国当地政府不得不考量万向集团在美并购所衍生的“社会价值”。
然而,时间不等人。由于万向集团5000万美元无担保贷款迟迟无法到账,A123管理层与原股东发现公司运营难以维系,只能“撕破”去年原先并购协议,在去年10月选择破产重组。
围绕A123破产重组竞购的争夺战,瞬间一触即发。万向集团只能选择二度收购A123,而它面对的,则是A123破产重组资产拍卖期间所出现的种种“勾心斗角”。
峰回路转
在陈永坚眼里,A123进入破产重组的资产拍卖程序,对万向集团属于喜忧参半喜的是美国法院最终判决具有强制性,一旦万向集团胜出,CFIUS必须接受判决结果,美国国会议员也“无刺可挑”;忧的是A123资产拍卖价格远低于此前的4.65亿美元收购款(对应A123的80%股权),一下子吸引欧美5个国家的8家大型企业参与抄底竞标,其中美国江森自控(Johnson Controls)、日本电气公司(NEC)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热情最高。
不久,市场传出某自控公司与A123公司破产重组方达成收购协议,将以1.25亿美元收购后者的汽车锂电池业务。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这家公司一面表示收购A123部分业务,一面决定不向A123提供破产重组期间所需的7250万美元贷款用于日常业务经营。这种反常举动,很快被美国市场认定其扮演的角色,是为A123抬高资产拍卖价格的“托儿”。
换言之,这家自控公司是作为“假马竞拍者”(stalking horse)者参与A123破产重组期间的资产竞拍。所谓的“假马竞拍者”,即竞购者提前针对A123所拍卖的资产设定一个最低价格,其他竞争对手只能加价竞购;而这个“假马竞拍者”为此能得到的经济补偿,是一旦竞购失败,它将拿到至少250万美元的“赔偿款”。
“A123资产拍卖的游戏规则因此变得简单,价高者得之。”前述知情人士指出。万向集团之所以胜出,正是它的出价2.566亿美元,让其他7位竞标者知难而退。
不过,左右万向集团二度竞购A123成败的另一颗定时炸弹,如何剥离A123涉及的美国军方合同资产,依然悬而未决。
陈永坚对此解释说,美国法院会根据美国相关法律与专家意见,划定A123需要剥离的军方合同资产。由于法院判决具有强制性,CFIUS与美国国会议员只能接受相关判决结果。这反而给万向集团二度收购A123,扫清了审批环节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最终,A123所涉及的军方合同技术,被另一家美国能源企业内维塔斯系统(Navitas Systems)斥资225万美元收购,而万向集团出价2.566亿美元所收购的,全是A123的非政府资产。
随着A123军方合同被剥离,美国国会议员的反对声音逐步平息。今年1月底,万向集团收到CFIUS的批准函,同意其收购A123的全部非政府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