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在电动汽车上看到了什么, 而世界其他国家却给忽视了?
中国汽车制造商看起来似乎真的知道一些东西。回顾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史,就会发现与中国政府以及中国汽车和能源未来蓝图有关。
2月上旬,吉利、东风和其他一些中国汽车公司竞相竞价收购菲斯科豪华电动轿车的制造商。而巴菲特持有的比亚迪也计划,今年推出其与戴姆勒的合资公司开发的腾势品牌电动汽车。
就在1月,中国万向集团的A123 Systems收购案获得美国政府同意,收购价为2.56亿美元。A123 Systems破产前曾是美国最领先的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商,收到过联邦政府1.33亿美元的补贴。
“A123的未来是光明的。”万向美国公司董事长倪频说:“这家公司拥有出色的能力和潜力。”
中国不断快速发展电动汽车不禁让人好奇,因为现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对电动汽车的信心屡创新低。
电动汽车的销量相对汽车总销量只是沧海一粟。尽管电动汽车不时占据报端新闻头条,但实际只占汽车年销量的1%,微乎其微。私人买家至今还对电动汽车没有信心。
以日产高调宣传的电动汽车聆风为例,尽管营销做得铺天盖地,但2012年聆风销售了9819辆,低于年销售目标的50%。
“ 我们感到失望。” 日产公司CEO卡洛斯·戈恩如是说。
2月,电动汽车又遭受了重重一击。纽约时报记者试驾受到热捧的特斯拉S型轿车,结果路上电池用完了,只好用拖车把汽车拖到了附近的充电站。
其实,高昂的成本和续航能力一直是阻碍电动汽车市场扩大的两大顽疾。
首先,电动汽车成本一般比传统轿车高出1万美元。比如,汽油车雪佛兰科鲁兹就比电动车雪佛兰伏特卖得好,销售比例为10:1,尽管两个车型是基于相同的基本平台制造出来的。
其次就是续航能力的忧虑。当手机电池没有电时,你一定开始产生焦躁的感觉。同样试想下,寒冷冬天的某一天,你正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忽然发现电动车的电池就要用完了,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特斯拉汽车就发生了上述情况。
那么,如何解释中国加快发展电动汽车技术的步伐呢?
因为,吉利、比亚迪和万向等中国汽车厂家确信,中国政府会始终坚持到2020年实现500万辆电动车的目标。
中国政府也强烈希望,避免出现跟美国一样,严重依赖中东地区的石油。另一方面,面对曾经出现的大范围雾霾,中国国内的焦躁情绪越来越明显。
从汽油汽车过渡到电动汽车,中国地方政府基本从公交车、出租车和政府公车入手。因为上述车辆一般有固定的行驶路线,当地的充电站能够较好地满足需要。而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和政府公车数量均在万辆以上,只要更换,电动汽车的需求就会直线上升。
上汽集团在2009年和现在已被万向集团收购的A123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而上汽集团是上海的国有企业。至此,大家就应该明白中国为何更欢迎电动汽车。
因为,电动汽车市场、电池制造商和汽车制造商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一个紧密的市场利益圈。
对大部分其他国家来说,汽油汽车因其续航能力和价格优势比电动汽车更受欢迎。因为,最终是市场说了算。
但在中国却不同,不少因素一直在加速刺激电动汽车增长。刺激措施包括重要城市迅速安装充电站,提供高额的补贴,购买电动汽车不受限牌令约束等。
中国地方政府的主导,基本决定了电动汽车商业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