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一项针对1000多名杭州市民所做的关于电动汽车的调查表明,只有13.27%的市民对电动汽车相关技术知识“很感兴趣”,仅有20%的人有购买电动车的意向,其中“蓄电池使用寿命短”和“行驶里程有限”被认为是最不能忍受的问题,而安全问题是影响购买的头号因素
眼下,我国已将电动汽车技术开发作为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央财政将拿出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用以扶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其中,私人购买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贴达6万元的政策,已经在多个城市试点。
在国家大力发展电动车产业的同时,质疑与反对声却也不绝于耳,比如技术瓶颈、环保问题等。这些质疑与反对有道理吗?记者为此采访了浙江众泰新能源汽车及浙江工业大学绿色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伟强教授。
质疑一:真的是“零排放”吗?
目前,我国80%的电力来自火力发电厂,这意味着若是大规模使用电动汽车,无疑是以煤代油。但国家能源结构中新能源应用的比例在逐步提高,将来核能、水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任何一种清洁能源都有可能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
公众一提起电动汽车,直观印象就是环保、节能。
但是,电动汽车利用的是二次能源——电能,而目前,我国80%的电力来自火力发电厂,这意味着若是大规模使用电动汽车,无疑是以煤代油,中国的燃煤发电厂必须燃烧更多的煤,才能发出更多的电力。因此,早在三年前在北京举行的一次环境问题研讨会上,有人指出,电动汽车只不过是将后端污染前移到发电阶段,并不会助力二氧化碳的减排。
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绿色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伟强教授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从能源转化角度看,电动汽车对能源的利用率要远超传统的燃油汽车。有研究表明,传统汽车在能源转换成动能的过程中,在城市道路上,利用率只有40%,在道路拥挤的情况下,这个数值更是下降到了20%。也就是说,其余的80%被转换成热能耗散掉了。“而电动汽车利用的是二次能源,电能转换成动能的利用率达到80%,”吴伟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