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被誉为“已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同步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并有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行业”。然而,却传来了其龙头企业之一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美国纽交所对无锡尚德母公司--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德电力)发出退市警告通知的消息,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我们关注无锡尚德,就是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利于被寄予厚望的光伏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我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2012年12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会议明确提出,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的主要问题在于: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过度依赖外需,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剖析我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在多方非理性的思维模式下,造成了尚德的破产及光伏产业陷入困境,光伏产业国际市场的恶化和贸易保护是外因,而在地方政府、商业银行的助推下,我国光伏产业全行业的非理性扩张是内因。
(一)非理性扩张
无锡尚德于2001年创立,其母公司尚德电力2005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2005年至2007年,尚德电力销售额从2亿美元增加到13.48亿美元,利润从3000多万美元增加到1.7亿美元。就在尚德电力发展最快的时候,也正是我国光伏产业迅速扩张的时候,2001年我国光伏产业的产量是0.43万千瓦,到2010年就增长到2100万千瓦,十年增长了4880多倍。
为什么我国光伏企业进行非理性扩张呢?这是由于光伏产业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入门门槛相对较低,国际光伏市场爆发性需求增长,地方政府大力补贴,光伏产品成本下降快,企业容易赚钱。对于几乎是单纯以赚钱为目的的投资者来说,在这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巨大的投资冲动。用该行业内流行的说法,“投资光伏3年就可以收回本钱,投资多晶硅3个月就可以收回本钱。”这些赚回来的钱没有用在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市场的预测上,也没有深入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而是继续投在产能扩张上,这样可以赚更多的钱,其后果是产量大幅增加,产能急剧扩大。在国内光伏产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早期征兆时,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众多光伏企业依然坚持认为中国光伏产业没有过剩。在这样的认知下,整个行业继续扩大产能。
2011年我国的产能是4000万千瓦左右,而当年全世界才安装了2800万千瓦,我国的光伏产能在短短10年间大大超过了全世界市场的需求。随着欧债危机的影响,占据全球光伏需求量80%的欧洲市场急剧萎缩,加上2012年上半年美国对中国光伏“双反”,中国光伏企业定单急剧下滑,企业间低价竞争加剧,形成了全行业亏损局面。因此,企业的非理性扩张,产能严重过剩,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巨大变化,造成企业普遍经营困难,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这是无锡尚德破产和我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二)地方政府错位,过分干预光伏产业的发展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无疑是光伏产业发展初期最重要的一环。由于光伏产业属新能源产业,既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又符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其巨大的投资在某种程度上也迎合了地方政府对GDP的追求,因此,地方政府对此有着巨大的热情。就无锡尚德案例而言,地方政府的“手”自始至终在起着主导作用。2001年施正荣回国创业之初,无锡市政府指示当地6家国企集资600万美元入股尚德电力;2005年,为了便于尚德赴美上市,当地政府又劝退6家国企,最终成就施正荣的首富传奇。整个光伏产业也是如此,2009年,我国新能源相关产业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未能及时判断国际市场的变化,大力扶持本地光伏生产线上马,低水平重复的光伏生产线由此形成。据有关方面信息,即使是现在光伏产业如此困难的时候,全国600多个城市还有300多个在大力支持光伏。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光伏产业发展带有明显的政府干预特征。表现为政府在项目审批、用地、信贷、税收、上网电价补贴以及上市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倾斜性的优惠政策。这种做法造成一种扭曲的市场激励信号,只要进入光伏产业就可以获得政策红利,这是大量企业盲目跟风、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进而造成我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部分光伏企业濒临破产的边缘之际,一些地方政府再次伸出援手。如媒体报道:江西省政府为拯救赛维已拨出20亿元作为“赛维LDK稳定发展基金”,而新余市政府也在去年7月将赛维5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偿还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三)银行给不盈利的企业贷款
在光伏产业概念化炒作下,银行蜂拥而至,为尚德提供巨额贷款。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末,尚德电力银行贷款仅0.56亿美元,到2012年底已攀升至37亿美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较多。尚德电力很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充足的现金流也给尚德的盲目扩张创造了条件。我国光伏的困境自美国“双反”起就越演越烈,许多企业身陷债务危机,这些情况银行都是应该看得到的,为什么大量贷款给了不盈利的或已经濒临破产的企业?这反映出银行的运营、监管机制存在着严重问题,同时,地方政府的干预也不可忽视。如:2012年下半年,当地政府为了维持尚德现金流,要求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将贷款重新回到2012年6月末的水平,以防止部分银行抽贷。
因此,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商业银行不能准确预测光伏企业的市场前景和风险,给不盈利或已经濒临破产的企业贷款,助推了光伏企业进行非理性扩张,这是我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四)光伏产业链发展失衡。光伏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主要的产业链条包括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和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站或户用光伏)。所以,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真正终端是太阳能发电。就中国光伏产品的市场现状来说,90%以上的光伏产品销往国外,国内市场与生产能力相比,十分狭小。可以看出,我国光伏产业链发展极不均衡,上下游两头小,中游虚胖,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基本成了光伏产业的终端,在战略上没有有意识地重点布局太阳能发电这个终端环节,没有为该产业的基本生存提供国内需求基础。当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收缩,西方国家实施再平衡发展战略,拉动制造业回归,贸易壁垒加大的情况下,整个产业陷入困境就成为必然的了。
二、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思考
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有比较大的发展潜力,如今却陷入低谷,这个现象本身就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需要深入思考光伏产业的发展规律
总结全世界产业发展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光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与传统产业相比,存在一些基本特性:
1、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技术、经济、市场不确定性和商业模式、内部组织、经营策略等不确定性。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光伏产业由于发电成本高,大约是传统火电上网电价的两到三倍,其市场扩张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策,特别是电价补贴政策。因此,就存在着包括市场在哪儿,市场能有多大等市场的不确定性问题。
2、风险性。守旧有被淘汰的风险,而创新则有可能受挫失败的风险,所谓风险性是指企业在信息约束和多种因素突变干扰下,是实际经营结果和预测发生背离而导致企业受损的可能性。光伏产业等新兴产业经常会出现颠覆性创新的问题,就是不断出现对旧技术的完全替代,因此技术风险比较大。
3、创新性。新兴产业以颠覆性创新为特征,它的发展重点应该是建立产业创新能力,而不能像过去有些传统产业那样,把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在国外的基础上,去实现制造能力的快速扩张,可以说传统产业的做法不能适应光伏产业的发展。
4、相对优势性。新兴产业的早期进入壁垒很快降低,企业必须不断寻求新的优势,不能仅仅依靠早期阶段拥有的专有技术等手段来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
所以,要使光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其带有规律性的基本特性有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二)需要深入思考光伏产业新的发展方式及加强企业管理
无锡尚德在发展中,忽视了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中的两个重大问题,即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快速扩张中的风险管理问题,企业走的还是过去低端制造的老路,把产业发展重点放到了快速规模扩张上,而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都没有掌握。整个光伏产业在快速扩张时也是这样,人们往往对未来预期很好,只关注规模的扩张,忽视了投资风险,希望本企业的产能(或产量)最好是全行业的“老大”,而不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时,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有被市场淘汰。因此,对于光伏产业而言,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方式,制定并实施新的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和规划,避免“穿新鞋走老路”。而新的产业发展方式,就是产业应该建立在产业技术体系基础上,使其能够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同时,我们在光伏产业中既能看到相对比较稳健的企业,如河北的晶龙集团,也看到了已经濒临甚至破产的企业,这说明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中,企业家的经营决策和企业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如:无锡尚德误判市场价格走势,轻率决策同美国MEMC公司签定了为期10年的多晶硅供应合同,合同的价格为每公斤100美元左右。然而在2010年和2011年,多晶硅价格从100多美元迅速跌破30美元,这份长期合同成了该企业的负担。无锡尚德不得不在2011年以支付2亿美元的代价终结了这份长期合同。因此,在企业发展中,形成具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企业家团队是非常重要的。
(三)需要深入思考、探索在光伏产业发展中新的政府管理方式
1、在地方政府层面上,就无锡尚德案例而言,地方政府的“手”自始至终在起着主导作用,整个光伏产业发展也基本是这样,看似民营企业为主,自下而上发展,但实际上是地方政府靠行政力量去推动这一产业发展,使得市场之手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凭借土地、税收优惠、投资补贴等手段,支持光伏产业快速扩张,这种行政推动的发展方式放大了企业的投资预期,造成企业对未来发展的过于乐观,使其投资行为发生扭曲。中国光伏产业遭遇的挫折,充分暴露了政府错位的问题。我认为,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会对新兴产业发展寄予更大的希望,因为它很可能就是新一片兴旺的市场。再者,新兴产业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决策引领、产业导向,但政府不应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发展;政策扶持的重点应是市场需求的拉动,而非生产环节的刺激;底线应是经济效率的提升,而非公共财政的浪费;取向应是发展模式的转换,而非传统路径的依赖。要知道,政府无法改变市场竞争法则、产业升级规律和经济发展周期。因此,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就是在新兴产业发展中,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应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而不应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要让企业自己在市场中打拼,优胜劣汰。
2、中央政府层面应加强统一行政管理和产业政策、规划、信息服务的作用。
(1)政府部门间缺乏有效统筹协调。从并网光伏发电来看,没有一个部门能够统筹并网光伏发电的行政管理,统一负责和协调有关资源普查、规划,统一负责重大科技研究、技术示范和推广,统一负责扶持产业发展、项目管理、价格制定等事项。
(2)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发展政策,明确了中央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及其发展目标,这是完全必要的。我认为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指出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环节存在问题和风险,如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着创新和国内市场问题,通过政策把社会资源更多地集中到解决问题上,促进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3)我国为发展并网光伏发电出台了一系列技术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都只是针对并网光伏系统投资商的直接补贴,而对于支撑并网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的其他关键要素,如广大用户、电网企业、提供辅助服务者,则缺乏相关激励政策。
(4)很多政府部门都掌握着本部门的信息,但信息缺乏共享,也未能及时向外发布,尤其是负面信息,使得投资者在一个不完整、不及时的信息基础上作出经营决策,以至于决策出现偏差直至重大失误。所以要合理投资,必须有完整、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能够使投资者在充分信息基础上作出正确决策。
三、展望光伏产业发展前景
(一)我国光伏产业目前和“十二五”期间都会处于痛苦的整合期,要经过一个去产能化的过程。
1、无锡尚德走破产重整的程序,无论是对被重组的企业、投资者和整个光伏产业,还是对地方政府,都是比较好的办法。此举表明了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的决心,政府不再干预企业运营,让企业真正回归市场。
2、通过破产重整可以剥离企业非核心业务和坏资产,使其重新轻装上阵,再次焕发活力,进而促进整个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尽管企业规模做大之后,破产重整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影响比较大,但是政府不应出手去救某一个企业。如果政府还去救援企业,会使企业更加追求规模扩张,政府的包袱会越背越沉,这样产生的连锁效应和负面影响会更大。政府要做的是解决企业因破产重整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二)我国光伏产业要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以逐步降低成本。
1、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当中,其市场需求目前还依赖于政府补贴。政府补贴与规模扩张可以降低光伏产业发展成本。同时,随着环境污染逐步进入到传统火电成本中,火电成本就会不断提高。经过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光伏产业才能做到与传统火电平价竞争。
2、降低光伏产业发展成本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光伏产业应该进行多技术的探索,加强技术创新,通过市场的筛选,最后找出最佳的技术路线。
3、经过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光伏产业通过降低成本,最终能够跟传统火电平价竞争,做到只靠市场需求,不靠政府补贴,这个产业就会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在太阳能光伏产业中,其终端国内市场将呈快速发展态势。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要推进光伏产业兼并重组和优化升级,大力推广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提高分布式利用规模,立足就地消纳建设大型光伏电站。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要从2010年的86万千瓦,发展到2015年的2100万千瓦以上,年均增长89.5%。而2012年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已达700万千瓦,今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又提出2013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000万千瓦,预示着我国将积极扩大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着力调整、改善光伏产业链发展不均衡的状态,为光伏产业的生存发展夯实国内的需求基础,再加上国家频频出台了合理有效的扶持政策,国家电网公司出台了相关服务意见,为光伏产业走出困局、拓展国内市场消除了障碍。我相信中国的光伏产业通过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巩固国际市场,扩大国内多样化应用,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提升本土化光伏设备技术水平,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能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英国诗人雪莱说得好,“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 2013年1月
2、《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2年10月
3、《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2年2月
4、《企业经营战略》 刘冀生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