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斯拉概念持续发酵,已经引发国内资本市场和产业链条的连锁反应,东莞还是静悄悄。南都此前报道,东莞研发生产的50辆电动汽车,没有充电站,还未下地跑起来。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东莞数度与整车梦失之交臂,有意要靠电动汽车项目再度点燃梦想。另一布局规划则是通过做大汽配产业“曲线整车”。
眼下,除了莞城的京滨、塘厦的佛吉亚等一级供应商,东莞大量的汽配企业散布在产业链的中低端。业内点评,没有整车厂的带动,东莞的汽配产业非常“细碎”,并未形成“小鱼围绕着大鱼”的产业生态。
于是,“曲线整车”梦,绕了一个大圈,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但在东莞政策研究室主任邓涛看来,东莞没有整车厂,反倒没有包袱。“我们可以利用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引入新的高端零部件厂商,通过产业布局的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数据】
根据东莞市统计局目前掌握的数据,2013年,东莞规模以上的汽车零部件和配件生产企业共42家。东莞汽车配件用品行业协会周杰明根据协会的统计数据分析,东莞涉及汽车零部件和配件的生产企业目前在50 0家左右,但年产值能过亿的不到一成,大都是没有品牌的小企业。
1 没有整车厂,没有东莞品牌
“目前没有整车厂,东莞生产的电动汽车要送到深圳的五洲龙车厂整合,打的还不是东莞的品牌。”——— 中山大学教授宗志坚
“2014年才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元年!”中国电池网CEO于清教提高了声调。年初的特斯拉风暴已经引发连锁反应:就在上周三再次掀起A股大潮,拉动锂电池板块的万向钱潮、比亚迪等近十只股票涨停。鸿海集团等开始放风,联手特斯拉,为其提供车用面板等零配件。北京则在上周发布,将大规模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年内建成1000个公用快充桩。
东莞却没有兴奋起来。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东莞接连与美鹿轿车、莲花跑车以及一汽大众等整车项目失之交臂,电动汽车被视为东莞新的突破口。2012年4月,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与美国E D I公司和广汽集团研究院签署协议,计划为东莞打造120辆新能源汽车。
不过,两年过去,中山大学教授宗志坚透露,东莞生产的只有50辆电动汽车,包括40辆电动中巴和10辆轿车。剩下的70辆指标,可能对外购置混合动力出租车。由于没有充电站,已生产的电动汽车目前还未落地跑起来。
官方此前的设想是,发展东莞的纯电动汽车品牌。“目前没有整车厂,东莞生产的电动汽车要送到深圳的五洲龙车厂整合,打的还不是东莞的品牌。”宗志坚坦言,这是国家政策上的限制,东莞即使有技术组装整车也不能做,目前还发展不了自己的品牌。相比,已经引入整车项目的广佛等却无此顾忌。以深圳比亚迪为例,其生产的电动汽车可以直接在传统整车厂上组装。
“东莞从一开始介入电动汽车领域,就不追求整车制造企业。”东莞政策研室主任邓涛则解释,如果投资建厂做整车,成本太高,应用前景却不明朗,综合效益可能很低。东莞的做法是,主攻整车的技术研发和设计,再委托外地整车厂代工生产。但是目前生产的量太小,还不具备资格委托别人做东莞品牌。要等到未来技术成熟了,东莞电动汽车能批量生产了,才能实现。
2 没有整车厂,汽配产业零碎化
东莞汽配厂做的都是副牌配件。整车厂对零部件和配件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对周边汽配企业的技术带动非常大。东莞没有整车厂,大量低端的汽配企业很难进入这些供应体系。———多年来扎根东莞,专门为日系车生产零配件的制造商 张小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