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发布第四批《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广受关注的两大韩国巨头(LG化学和三星SDI)的中国合资公司依然没有进入。如果将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比喻成“上桌吃饭”的话,那么,进入这个企业目录就相当于取得“饭票”。两大韩国巨头何时能取得饭票?取得饭票之后是否就可以理所当然上桌吃饭?这里我们来看看。
从已经发布的四批目录企业来看,只有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是中日合资企业,该公司的股份结构显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万丰奥威汽轮股份有限公司等中方资本控股75%以上,日本英耐时(Enax)等海外资本持股不到25%。从实际情况看,具有日本国资背景的日本产业技术革新机构(INCJ)控股英耐时之后,英耐时就已完全退出了卡耐的经营管理,也不再向卡耐输入技术。因此,目前的卡耐可以认为是一家中资企业。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外资电池企业的合资公司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进入到了目录。
据媒体报道,这一次拒绝两大韩国巨头的理由是他们的合资企业在中国投产时间尚不满一年。LG化学和南京工厂和三星SDI的西安工厂都是去年10月投产的,确实不满一年。问题是这个一年的条件以前似乎并未对外公开过,否则,两家韩国巨头明白了暂不符合条件,也就不会费尽心思要挤进第四批目录中。顺着这个思路捋下去,当他们满一年之后,会不会冒出新的条件,这谁也说不准。继续捋下去,即便他们进入了目录,拿到了饭票,是否就可以“上桌吃饭”,这同样说不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系统研究了这些年中国政府的政策走向,心中可能就会有答案了。
现在我们来捋一捋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
政策核心:新能源汽车属于国有资本要保持较强控制力的产业领域
早在2006年12月,国资委发布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指出,国有经济应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对基础性和支柱产业领域保持较强控制力。其中,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基础性和支柱产业领域包括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行业。
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汽车属于国有经济应该保持较强控制力的领域。这两年的国家政策表明,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以此为切入点,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拉动中国经济走出低谷。国家现在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寄予如此厚望,汽车是否已升级进入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新能源汽车最核心零部件的动力电池,国家一定是有想法的:国有资本即便实现不了较强控制地位,也要拥有相对控制地位。
中国锂电领域的现实情况是:①国有企业数量很少;②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较日韩企业有一定差距。而国有资本要实现对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相对控制,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两点:①对龙头企业的国有资本持股比例应不低于50%;②参股的龙头企业在技术方面要保持相对领先地位(捷径是引进技术)。墨柯认为,国家后来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去做的。要做的工作很多。
2011年底,国家发改委推出《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中国动力电池产业,但明确要求合资企业中外商投资比例不超过50%。
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明确表示要重点建设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域,力争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并在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领域分别形成2~3家骨干生产企业。这两个政策结合来看,已经大体现出端倪:国家鼓励海外电池巨头到中国建设50:50合资企业,希望海外巨头帮助中国发展动力电池产业,中国方面愿意以市场换技术。
政策目的:以市场换技术
由于2011年和201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很一般,这两个政策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松下、LG化学、三星SDI等国际巨头对中国市场基本上还处于观望状态。见此情景,从2013年开始,中国政府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大力度刺激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终于开始爆发,新能源汽车销量一年一个台阶,阔步前进:2014年8万多辆,2015年37万多辆。
高速发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终于让LG化学和三星SDI坐不住了,这两家韩国巨头2013年开始着手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2014年开始筹建合资企业,动作非常迅速。在合作伙伴方面虽然找的都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但找的都是外行:LG化学和南京新工投资集团、南京紫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建设南京动力电池工厂,三星SDI和安庆环新集团、西安高科集团合资建设西安动力电池工厂,两家工厂的股比都是中外各占50%,名义上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的要求。
如果这样就可以的话,韩国巨头基本上不用拿出技术就可以得到中国的市场,并成为国家扶持的两三家龙头企业之一,这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就在两家韩国巨头的中国工厂2015年10月先后宣布竣工投产之后,工信部紧接着于11月推出《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第一批),规定从2016年5月1日开始,没有选择目录企业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将不能进入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从而拿不到政府补贴;之后的2016年1月,工信部又宣布暂停三元电池用于新能源客车。很明显,这些政策都是极具针对性的。
如果上述分析正确,不难想象,即便LG化学的南京工厂和三星SDI的西安工厂顺利进入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中国政府必定还会想出其他办法,否则,前面做的那些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即便有了“饭票”,也不等于就可以理所当然“上桌吃饭”。
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墨柯,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锂电“达沃斯”全球论坛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