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时刚过,空气依旧炙热,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的深圳鼎力源电池公司楼下却像往常一样繁忙,几台准备发货的汽车上面载满了刚从车间搬运出来的18650型电芯产品。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电芯都是发往位于深圳福永区的一家锂电池封装(PACK)公司。
与大多数中小型锂电芯生产企业一样,鼎力源生产的电芯产品基本上都是直接供应给PACK厂商,完成封装生产后经PACK厂商销往下游应用终端产品市场。
“别看我们工厂内外都是一片繁忙景象,实际上我们电芯厂的营业利润经过PACK厂商的挤压,已经变得很薄。”鼎力源电池公司董事长于洪对《高工锂电》表示,鼎力源公司80%的电芯产品都是通过与PACK厂商合作。
然而在合作形式下,电芯厂获得的利润往往被挤压的非常厉害,毛利率通常仅在10%以下,有时毛利甚至低至7%。
据了解,鼎力源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18650型锂离子电芯,与铝壳锂离子电芯等,现阶段实际产量为7万只(11万Ah)/天。属于一家小型规模的锂离子电芯生产企业。
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锂离子电芯生产企业数量超过600家,同比2011年增长18%。其中,80%以上的电芯企业都与鼎力源一样,集中在年销售额1亿元以下的小型电芯厂商阵营。
“我们也想要自己的话语权,未来谁掌握终端市场,谁就有话语权。”于洪谈到,被PACK厂压缩的日渐稀薄的毛利润,已经逼迫电芯企业不得不谋求转型。
于洪提到的话语权,就是通过电芯厂自行组建PACK生产线,将电芯自行封装制成电池组以后,再直接打包卖给下游终端客户。
“这样由我们自己完成PACK生产的话,销售产品的毛利率可以达到30%。”于洪表示,由电芯企业自己完成PACK生产的优势不仅仅是企业销售利润的提高。相比较于PACK厂,电芯厂更能满足终端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于洪认为,电芯厂更熟悉,也更容易把控自家生产的电芯产品性能。因此,电芯厂具备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从前端电芯产品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生产制造,再到后面阶段的电池PACK组装,都可以更灵活的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完成相应的定制方案。
但是,现实情况却并非如于洪所讲的那样诱人。由于锂电池行业的“话语权”仍掌握在如德赛、欣旺达、飞毛腿、海陆通等大大小小的PACK厂手中,面对电芯厂“逆袭”PACK行业,PACK厂商往往会集中起来对其封杀。
“终端客户在PACK厂手里,电芯厂中谁敢和他们抢生意,那肯定死得比谁都快。”于洪告诉《高工锂电》,一旦某家电芯厂自行选择做PACK生产,则肯定会遭到PACK厂商们的集中挤兑。在如今的锂电行业中,这样也意味着这家电芯厂将直接面临倒闭。
但据《高工锂电》了解,锂电行业内的企业,诸如比克、比亚迪、ATL、力神等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大型锂电池企业都有自己的PACK生产线,但是PACK行业里面的多家企业会选择与其合作。
对此于洪表示:“比克现在的产量达到60多万只/天,这么大规模的产量肯定不会受制于PACK厂。”电芯厂真正的“话语权”与企业自身的生产实力成正比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往往都是小型电芯企业遭到PACK厂商们肆无忌惮的压价与威胁。
“我们也想努力把电芯产能提上去,企业规模做大后才有可能与大客户合作。”谈及未来,于洪似乎一点都没有因为企业盈利微薄而灰心,言谈举止间都充满了对锂电事业的热情。
在于洪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电芯样品。于洪告诉记者,她进入锂电池行业日子仅有数年之久,之前对这一领域几乎完全陌生。然而这些年来天天跟这些电池打交道,自己都快变成了一位技术人员。“毕竟大学里面也只是学四年,我干的这几年就当是上过电池大学了。”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