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穿戴设备在2014年获得了显著进展,也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产品类别。尽管如此,我仍然希望可穿戴技术能在明年实现实质性突破,因为虽然我在今年尝试了多款可穿戴设备,但是几乎没有一款产品能够在我的手腕上停留超过两周的时间,这应该是这一全新的产品类别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客观地讲,可穿戴设备并没有什么比较明显的缺点,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Android Wear设备,不过也有Jawbone的UP手环、Fitbit的健身腕带以及三星的Galaxy Gear等。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并不排斥在手腕上佩戴一款类似于手表的设备的,但是上述的这些产品却基本上都有一个让我难以接受的共同缺点——需要每天为它们充电。
当谷歌在今年的I/O开发者大会上发布Android Wear的时候,这款面向可穿戴设备的移动操作系统的整体功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我使用过LG G Watch和Moto 360之后,我非常喜欢Moto 360的外观设计,但这两款产品在性能表现上却比较一般。或许是我个人的要求比较高,但不管如何它们都没能满足我对智能手表的需求。
目前市面上可选的Android Wear设备有很多,无需一一尝试我也知道它们的用户体验是大同小异的。明年上市的苹果Apple Watch将会为千篇一律的智能手表领域带来一些新鲜的元素,而广受欢迎的Pebble智能手表虽然质量上相当过硬,但我个人认为它的设计太过功利。那么,对于我这样一个稍显特殊的用户来说,应该怎么办呢?
让人厌烦的“一天一充”
目前大部分智能手表的续航时间都比较短,基本每天都需要充电,这无疑会让用户感到非常厌烦,毕竟这是一款穿戴产品,每天都摘下来对其进行充电,然后第二天再戴上使用,这更像是智能手机的“待遇”,但手机和智能手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类别,前者已经成为人们与外界进行联络的枢纽,而智能手表还不过是一种辅助式的设备而已,所以如果不能解决电池的续航问题,智能手表可能永远难以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对于成长过程中有手表伴随的一代人来说,我们已经习惯于为手表安一次电池然后用上5到10年的时间,即便是最糟糕的情况下也基本能够撑上一年的时间。而那些新式的恒动手表更是完全不需要电池就能正常云状,同时它们能够与美国海军天文台原子钟的时间保持一致。
在充电方式方面,许多可穿戴设备厂商都没有采用标准的micro USB充电接口,这让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相对来说Moto 360在这方面考虑得还算周到,该设备支持无线充电;而索尼的Smartwatch 3则具备micro USB接口,相对来说要更为方便一些。但是不管采用哪种充电方式,只要不是一天一充就好。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我在下个月去拉斯维加斯参加明年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时并不打算携带任何Android Wear设备,因为这意味着我需要带上更多的充电器和连接线,同时即便带了,我肯定还是会忘记为它充电的,到时候我手腕上佩戴的可能就是一块毫无用处的智能手表。
价格不菲但功能一般
目前市面除了像Pebble这样的智能手表之外,大部分可穿戴设备似乎都没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花钱去购买,所以自然也不会有太多人天天把玩这些小玩意并让其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