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数据,今年前6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7.6万辆,这一产量同比增幅达到2.5倍。
然而,新能源整车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配套动力电池的产量却出现缺口。“现在动力电池基本上只要能造出来,销售出去的问题不大。”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不仅大大制约了新能源汽车产能的释放,同时也影响了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大家都忙着造,很难有人沉下心来做研发。”
实际上,据专家介绍,新能源汽车电池在生产上的技术门槛并不高,这直接导致的是动力电池产能处于快速扩张当中。然而,大批量技术含量较低电池企业的投产,则可能让国内电池产能由短缺转向过剩。业内人士预计,随着产能的快速实现,电池产业可能将在2016年下半年迎来洗牌。
研发上与日韩有较大差距
“国内电池企业在自动化和研发能力上都与日韩企业有较大差距。”华霆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目前日韩企业在生产成本和技术上都整体领先于国内动力电池企业。
一位电池技术专家告诉记者,现阶段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生产成本大约是2元每瓦时,按照容量为25千瓦时的动力电池计算,成本大约在5万元左右。
这样的成本明显高于LG、三星等韩国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据介绍,韩企的成本已降至1.8元每瓦时以下,这意味着同样是25千瓦时的动力电池,其成本将会低于4.5万元。
不仅如此,国内电池企业的能量密度也低于日韩企业。上述电池技术专家介绍,国内较好的动力电池模块的能量密度在130瓦时每千克,而松下等日本企业生产动力电池模块的能量密度则能超过200瓦时每千克,LG、三星等韩国企业所生产动力电池也能达到180瓦时每千克左右。
这意味着,国内电池企业生产容量25千瓦时的电池重量将超过190千克,而同样容量的电池,韩企生产出来的重量为140千克 左右,部分日企则能达到125千克。这对于新能源整车的轻量化影响不小。
“目前,在动力电池领域,松下领先LG和三星12~18个月,而LG和三星则领先国内企业12~18个月。”国内某动力电池企业的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国内电池企业的自动化程度不高,研发和制造水平都赶不上。”
乘联会资料显示,国内新能源整车企业除比亚迪拥有自己的配套电池厂外,大多数都通过外采的方式解决电池问题。
明年底行业恐面临洗牌
“现在国内电池企业的状态普遍很浮躁。”上述电池企业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由于新能源车企对配套电池的需求持续旺盛,电池企业对产能投入的热情已大于对研发和技术的追求。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