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大打车软件应用滴滴和快的,终于选择在情人节这天宣布走到一起,与其说是两家公司创业者自主战略选择的结果,不如说是资本的拉郎配使然。
两家公司经过多轮融资,创始人团队很可能已经失去了公司的多数股份,两家公司俨然成了全球产业和财务投资大佬们的私人俱乐部:滴滴打车背后是腾讯,淡马锡,DST等,而快的背后则是阿里巴巴,软银,老虎等。
这让人想起多年前中国外包软件厂商海辉软件,该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外部资本,最终导致公司过早失去创业精神,创始人团队最终也离开了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和滴滴快的处于同一行业的美国Uber,虽然烧钱也很快,但由于该公司的大规模融资发生时公司的估值已经超过100亿美元,因此创始人团队的股份稀释估计也小得多,这使得创业精神在该公司仍将发挥关键作用。
但合并后的滴滴快的可能面临着创业精神自此夭折的风险:根据目前公布的方案,两家公司的创始人将分别担任新公司的联合CEO,两家公司也将独立运营。
问题是,仅到这一步,可能并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该解决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最终新公司可能还将不得不在两个核心中做出取舍,这很可能意味着,两个创始人中将至少有一人面临出局。
合并还可能带来新的处境:过去这两家公司背后分别站着腾讯和阿里巴巴,他们将其视作了推广其移动支付、抢占未来O2O入口的机会,而现在这两家公司在新公司中的关系将变得非常微妙,这很可能演变为影响力争夺,除非其中一家主动出局,或者两家都出局。
但也有可能两家公司从一开始就都高估了打车应用作为O2O入口的可能性,在中国公交出行还是最主要的方式,频次更高,而如果是推广其移动支付,持续资本主导的代价则太大,不如一次性给予两家公司一笔绑定支付方式的费用更划算。况且,腾讯和阿里都还有其他的备份选择,来布局O2O和移动入口。
对于腾讯和阿里而言,接下来真正关心的,可能是避免被这个潜在的新的移动入口排除在外,也就是对滴滴快的数据的选择权与成为滴滴快的在支付等领域的合作伙伴的被选择权,新的公司应该会在这方面安排一个对腾讯阿里都有利的机制。
他们真正需要的,并非控制。在百度之前对Uber的投资中,该公司就没有谋求对Uber的主导,这让一些人当时还看不懂,实际上对其而言,真正有价值的,可能就是这种选择权与被选择权,这是创业者能够给予的。
但对于易到、神州租车而言,这也许是个好消息,合并后的滴滴快的虽然实力更强,但却可能会减缓在补贴这种纯粹烧钱模式上的投入力度,竞争的焦点将从资本转向创新,这将给所有的行业参与者留下更多的竞争机会。
对于创业企业而言,这可能提供珍贵的经验(教训):如果你抓住了一个想象力巨大的机会,这个机会大到可能改变现有巨头的竞争格局,而决定你能否抓住这个机会的并非技术或其他足以建立壁垒的因素,而是资本和其他资源,那么你可能需要调整你的创业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