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7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1.5万辆和20.7万辆,同比再次增长将近1.2倍。而按照行业协会和机构的预测,今年全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可能达到50万~70万辆。
当下,全球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加速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其中,日本已经明确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的目标,而挪威和荷兰更是相继表示将从2025年停止销售燃油汽车,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完全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的时间表正在快速提前。
在我国,虽然电动汽车的整车、电池、电机等关键产品都已基本实现了国产化,部分产品还实现了批量出口。然而,随着国家政策激励制度的逐步退坡,行业普遍意识到,研发试验能力偏弱,关键技术不足,整车可靠性、电磁兼容性低,动力电池一致性控制能力、能量密度低,燃料电池产业链不完整、低温环境适应性差等技术滞后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障碍。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电动汽车安全问题更是成为横亘在产业发展路上的首道关卡,甚至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最终成败。
那么,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且在国内电动汽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大背景下,我国如何才能确保电动汽车安全运行,减少电动汽车安全事故的发生呢?
缺乏充分的应用考验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共发生安全事故31例。尤其是电动客车,截至2015年底,事故率达到0.1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前不久,南京纯电动巴士因电池包进水导致线路短路从而引发火灾,这一事件更是使得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问题遭质疑。
“相对于燃油汽车,电动汽车处于起步阶段,除了与燃油汽车在安全方面的一些共性问题之外,还存在由于能源结构改变而带来的诸如高压电路、动力电池等新的安全问题。”在日前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夏季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认为,电动汽车作为一个新兴的重要交通工具,它还缺乏充分的应用考验,技术的成熟度还不足,消费者的信任度还很脆弱,需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应尽量避免因一两次大的安全事故而伤害整个产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因为安全是一个否定性指标,企业要把产品安全建立在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要以更多的投入,在设计、生产和实验验证的成功和失败中不断提高产品的安全保障水平。”
事实上,产品安全对于消费者而言至关重要,这对汽车产品来说更是如此。
根据J.D.Power亚太公司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车辆的安全性和质量是中国意向购车者的首要标准,超过66%的高档车意向购车者和超过72%的非高档车意向购车者选择车型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安全。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说,“我们经常说,里程焦虑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痛点,但是没有了安全这一基础,里程的远近本身也就没有了意义。新能源汽车推广几年来,市场上对安全的质疑之声始终不断,说明广大消费者除了里程焦虑,还普遍存在着安全焦虑。而且安全焦虑已经成为了横亘在产业发展面前的第一道关卡。着一把火就可能会毁了一个行业。”
从试用向能用过渡
纵观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公共交通体系和新能源客车始终是政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重要切入点。
数据显示,截至到2015年年底,全国新能源公交车辆达到8.6万辆,同比增长136%,其中纯电动车3.6万辆,同比增长3.9%,全国共有纯电动出租汽车7000多辆,同比增长72%。
然而,今年1~8月,北京、深圳、上海、珠海、南京等地先后发生了14起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客车的燃烧事故。经调查分析,多数原因是电池组技术故障,特别是夏季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电池热失控等问题。
“按照规划,到‘十三五’,全国新能源公交车辆要达到20万辆,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的配送车辆要达到10万辆。新能源汽车已经从试用向能用过渡,但离好用的差距还很大。”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说。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汤玉祥认为,电动客车必须从防水、防火、防触电、乘客逃生、事故处理等方面综合考虑,从研发制造、运输存储、维修保养、报废回收等各个阶段着手,在电池安全、控制安全、高压安全、电磁兼容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全面提升安全技术水平。同时对车辆、零部件运行实时监控,起到预警作用,保障大规模安全运营。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