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埃隆·马斯克第一个非互联网创业项目,Space X并未得到媒体的青睐,反而是特斯拉让马斯克成为硅谷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新偶像。在2011年乔布斯去世之后,埃隆·马斯克的名字频频登上媒体头条,世人谈起他时,都会加上诸如“Paypal帮”(指曾经的Paypal创始团队,如今已是硅谷各大互联网公司高管甚至创始人)、“互联网连环创业家”、“特斯拉——汽车界的苹果”等等注解,几乎看不到有关Space X的任何字眼。
显然,Space X的真正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自上个世纪70年代硅谷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技术创新中心以来,人类未来的命运似乎都寄托在一次次的“技术革命”中,从晶体管到大型机、小型机,再到PC、互联网,一直到2007年1月乔布斯站在MacWorld 07大会上发布的iPhone,整个世界从未像现在一样沉浸在技术乐观情绪之中。无论是PC、智能手机还是平板电脑,都在扮演着麦克卢汉笔下“人类躯体的延伸”的角色,它们无一例外成为人类的好朋友,甚至是人类未来进化的新方向。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向喜欢发呆冥想的乔布斯用iPhone剥夺了人类冥想思考的权利,作家熊培云曾这样写道:
“地铁里/我看见/每个人都在/向手机低头/做信息时代/的弥撒。”
而在美国科技作家尼克·比尔顿看来,禁止孩子将电子屏幕带入餐桌与不断向其他家长推销iPad的乔布斯是如此的“分裂”。
无处不在的屏幕寄托了人类的新希望,也加速了人类进入没有底线的疯狂自恋中。但技术并非毫无私心的“慈善家”,它在赋予人类新“躯干”的同时也逐步完成一轮又一轮的“无痛截肢”——被分散的注意力、被退化的记忆力、被消解的价值观……技术就像是浮士德的魔鬼仆人,主仆天平正在发生变化。
然而硅谷的“技术革命”还在继续。Facebook、Google们宣言要用人工智能让世界变得更好,可实际情况却是人类在新一轮与机器赛跑的运动中完败。
纵然好消息是,人工智能为人类未来画了一张大饼,但坏消息接踵而至:人类是人工智能改造世界的最大障碍。
这一切在埃隆·马斯克看来,都是毫无意义的“抗争”,他看不上现在人类沉迷于内心世界与电子屏幕的碰撞,他更对人工智能的未来不抱任何乐观情绪,“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在召唤恶魔”。
对于人类的未来,Space X就是马斯克的良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