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千亿薄膜太阳能版图的开局之篇,广东河源基地长期以来被视为汉能兴衰的主要风向标。
从2009年开始,汉能先后在河源、双流、禹城、海口、南京、海东等地布局九大光伏基地,计划投资近2000亿元。但现实中,上述各大项目却建设进展迟缓,甚至出现了严重停滞。
11月中旬,《中国经营报》记者前往河源实地走访。记者注意到,尽管是工作时间,汉能河源基地却显得异常冷清,鲜有员工和车辆出入。其位于生产区的一个小型太阳能薄膜光伏项目废置迹象明显,里面杂草丛生,部分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甚至已被杂草覆盖。
更多信息显示,因股票停盘和香港证监会调查事件波及,汉能在资本市场频频受挫,资金链紧绷。受此影响,汉能河源基地的4700台机器设备已经于今年9月被国家开发银行做担保抵押,涉及债权金额39.5亿元。不仅如此,原本与河源基地相配套的投资近17亿元的汉能光伏玻璃生产线项目也因此搁浅。
河源棋局始末
河源是汉能九大光伏基地率先“落子”之处,这里也是汉能掌舵者李河君的籍贯所在地,其意义不言自明。
汉能发迹于水电,闻达于光伏。鲜为人知的是,靠金安桥水电站发家的汉能还曾在内蒙古、云南等地大举进军煤化工项目,但很快就因环境影响不佳陷入困境。此后,李河君力排众议,于2009年带领汉能进入薄膜太阳能领域。
网易财经报道,在选定河源之前,汉能曾意欲将其薄膜生产基地落户北京亦庄。当时,汉能方面计划在亦庄投资260亿元,建成14条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总计产能1.05GW。但条件苛刻,要求从其他企业的生产线中匀出1000亩土地交由汉能使用,最后谈判无疾而终。
紧接着,汉能在其千亿光伏版图中,又将目光对准了河源。
记者从河源高新区了解到,当初项目动工建设的时候对外宣称是投资280亿元,是当时河源总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并计划到2011年底前实现600MW全部投产,到2012年、2015年分别实现1000MW和3000MW全部投产。但后来项目投资规模缩减为210亿元,产能也减至1GW。
“当时听说要投资300多亿元,也有说是400亿元”,在汉能河源基地附近的大塘村安置点,一位村民向记者表示,项目当时非常受重视,经常有不同的领导带队过来视察。
记者获取的一份《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大型骨干企业的实施意见》文件显示,内容要求广泛宣传推介汉能光伏产品,提高光伏产品抗击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和内销市场占有率,力争汉能光伏于2015年将1GW产能扩大到3GW,2017年主营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起初,在河源政府支持下,汉能的项目从签约到进场开工,前后仅用了4个月时间,这一度被标榜为“汉能速度”。
但随后,“汉能速度”悄然放慢。公开信息资料显示,河源项目第一期250MW产能于2011年11月19日正式投产,经历了近两年时间的建设。二期300MW据称已经于2012年底建成投产,但未见明确的时间点。按照当初的建设规划,整个项目的设计产能为1GW,这意味着6年过去了,项目余下还有近一半的产能未能释放。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河源项目成功落地之后,汉能就马不停蹄的相继在海口、双流、禹城、双鸭山、禹城、南京、武进、青海等地接连布局九大光伏基地,宣称投资近2000亿元,规划产能更是高达6.35GW。
以千亿光伏版图为依托,汉能又顺势抛出其更为宏大的“121计划”:即到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1万亿元,市值2万亿元,盈利1000亿元。
如今,汉能只给上述区域留下了一地鸡毛。
生产设备遭抵押
“这些都是吹牛皮,以汉能现在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实现”,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汉能遭遇停盘后,形象受损,融资高度困难。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亦表示,上述项目产能释放方面进展缓慢,主要是面临资金缺口,为了支撑其庞大的光伏帝国,汉能不得不大规模举债,频繁采取高息短期融资,这亦导致其资金链比以前更加高度紧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