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第一天,很多人被“腾势”刷了屏。
这原本只是一则刊于当日《人民日报》的广告,但因其在两个整版广告位上只印了四个字——【“腾”势?腾势!】,而赚足好奇心,甚至是朋友圈的大量转发。
这是一次成功的传播。对于许多人而言,正是通过这则广告,他们第一次听说了这个产品上市不足两年的新品牌。而在一场颇有些声势浩大的营销背后,更重要的讯息是,腾势正迫切渴望结束长达五年的“默默无闻”。
这本就是严琛履新的使命。2015年4月,严琛接手腾势CEO一职。虽然早在比亚迪与戴姆勒最初萌生合作意愿之时就参与其中,但此番重新回归,严琛的工作已大不相同。显而易见的是,有别于早期制定发展规划,现在的她无论面对消费者、投资人,亦或是媒体,最频繁的工作内容变成解答腾势到底是什么。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显然不容易,哪怕从决意组建合资公司开始,我们是谁,要到哪里去,等等问题已被自问了无数次。但随着首款腾势电动汽车走进市场,严琛与她的团队又开始日复一日的思索,该如何把这些关于腾势“故事”讲给市场听,而非继续孤芳自赏。
更大的考验近在眼前。近几年蹿红的特斯拉,虽与腾势市场定位并不一致,但同为市场上为数不多的专注生产电动汽车的品牌,难以避免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尤其,目前特斯拉也在思考推出低端版本产品,届时其将攻入腾势所在价格区间。在此之前,端看腾势能否在知名度上追上特斯拉,并在大众心中,留下专属的品牌印记。
为什么买腾势?
在这次采访前,记者与严琛曾有几面之缘,但彼此间仅有的对话,均是在各大新能源论坛上拥挤而匆忙的问答。
自回到腾势,频繁出入各种会议和论坛,成了严琛工作中重要的组成。几乎每一次站到台上,她都要从头介绍一次腾势品牌的背景、定位和优势。在这段熟练的演说背后,严琛有自己的无奈。
“2015年之前,我们的产品还没有上市,我去参加一些行业的会议和论坛,除了品牌,说不出更多的内容来。”直到首款产品推出,严琛所言的种种理念才有了确实的支撑。但另一个追问接踵而来:为什么消费者要买腾势?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大批汽车企业正疯狂涌入新能源汽车市场。无论是走“亲民”路线的北汽、江淮、长安等自主品牌,还是像宝马、特斯拉这样更为高端的国际级车企,都在为成为各自定位市场的领头羊不遗余力。身处其中,主打中高端路线的腾势,当知脱颖而出的难度。
与竞争对手相比,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专注力,是腾势最为重要的特色。但从专注到专业的路上,离不开强大“家族背景”的支援。就如同腾势总部身处比亚迪六角大楼一角的地理位置一般,虽然坚持从零开发,但在各个层面,腾势与比亚迪和戴姆勒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尤其在技术方面,腾势的研发团队由合资双方资源共同组建,其中,产品由戴姆勒设计团队主导外形样式、车身和底盘设计,比亚迪则负责开发电力驱动系统。
“我们没有必要把所有岗位的人员配置齐全,因为开发工作是分阶段性的。”随着腾势产品开发的不断推进,每进行到一个阶段,戴姆勒与比亚迪相应的技术专家就会参与其中,直至该部分工作结束,他们会重新回到原来的团队中去。一次次的整合与重组中,在保证腾势产品品质的同时,也相应的节省了开发成本。
在严琛看来,做好产品品质是一种责任,它关乎的不止是腾势一家的荣辱与命运。“如果某一个新能源产品发生着火、自燃等现象,大家都会把它放大,认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够成熟。这些负面新闻不只对一个厂家带来影响。”尤其对于品牌还非常脆弱的腾势而言,如果不能做出安全可靠的产品,前途更是渺茫。
因此,对于产品安全性的测试,成了腾势电动汽车四年研发历程里最为重要的一环。其中有超过一年的时间,腾势在进行各种产品安全和可靠性测试。比如,针对搭载的动力电池,除了考虑容量和寿命,还特别设置了火烧和浸水测试,模拟它在两种环境下的安全性是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