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宏生
各位企业界的朋友,各位领导,我今天的题目叫南京金龙的浴火重生,为什么叫浴火重生呢?金龙大家知道只有三条龙,怎么会有南京金龙呢?南京金龙最早是第四条龙,只不过太小连年亏损被推出局了,抱着这个孤儿怎么让它重生啊?漫长的过程中一个人当然有很多的苦,痛苦之后是快乐的。
2011年,我作为创维的创办人进入了新能源汽车,投了十几个亿发展新能源汽车,应该说首先感谢十八大以后各大部委和百人会力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样使得南京金龙这样长期亏损的企业得以重生。昨天听了陈清泰理事长的鼓舞人心的发言,我把它记下来了,他说新能源汽车的进入会带来新的思维,引进跨界的技术,在新技术突破产品定义、商业模式、融资模式等方面都会贡献出新的火花。第二,他们会增加试错的资本投入,加速试错的过程,分散试错的风险。第三,有他们的搅局将促进既有企业的奋进。第四,进入者大多数最终可能会被淘汰。我就讲讲我们作为新进入者所经历的痛苦的经历和沉重的代价,没有代价和高学费是不可能的。
我原来是一个家电佬,进入汽车领域第一个问题,家电是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客车是定制,这就使我付出了很多的学费。第二,崇洋媚外,想设计一个时尚的、裸奔的客车,结果付了好几千万的设计费,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在质量管理上,家电是以前一条生产线2000人,现在只剩下50个人了,都是自动化,保证质量减少人为因素,可是客车是严重依赖有经验的技工手工操作的,而且我的积累时间又短,怎么能够做出一个质量也付出巨大的学费。另外在汽车销售模式和客车销售模式上是B2B的生意,家电是B2C的生意,这个跨界也吃了大亏,所以我的同行说黄总去做汽车了,是死路一条,他会重复美的等家电佬的失败经历,身败名裂。
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苦的挣扎,不断地向行业学习,我把握的包袱从深圳的别墅搬到了工厂,跟工人同吃同睡,早上6点半就转一圈上午去研发中心请教,下午到市场上聆听客户的投诉和批评。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奋斗,2014年我们在纯电动客车细分市场上取得了全国第二的优异成绩,是1890辆,当时第一名是比亚迪。到了去年宇通第一,南京金龙做到了第二,由1890辆飙升到8796辆,作为一个搅局者我们后来居上。2011年我们进入的时候能够有一点加工,后来我把传统燃油车停了,专心做新能源汽车,所以2012年销售跌了一倍,2013年有一点小实验上升了一点,连续亏了4年的时间,到了2014年大翻身增长了好几倍,2015年又增长了将近4倍,所以真的是浴火重生了。
我们主要是搞产业和技术出身的,着重跟各个大专院校比如说我们跟美国的密歇根大学合资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我们也跟上海交通大学搞四模混动,我们跟江苏大学、东南大学、武汉理工进行了各个项目的研发来培育纯电动方面、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人才,技术上一步一步地积累和升级,包括新燃料电池等等利用等等,经过了几年的奋战,我们形成了两大产业板块,一个是公交、微公交、通勤车、中巴等等,另外一块是轻型客车,99%是纯电动车。而且我们着力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地培养,由原来的30个现在增加到了500个,每年大量招聘几百名博士生、硕士生,打造一个强大的面对全球竞争的研发队伍。
市场业务上我们在南京投放了双电机技术的汽车,在不同的路况下省电,续航里程最长。在轻量化方面我们用新的材料和设计,大概含电池才12.5吨,减了2吨,在行业里也是比较优先的。这个是通勤车,这个车在上海非常残酷一天要跑320公里,从昆山开到上海的中山公园一天跑好几趟,每天白天补一个慢充快补,这个我们模式发现是适合公共交通的。还有在南京的投放很多,投了几百辆,单车运行已经超过了13.4万公里了,某些车已经跑了这么长的里程了,质量很稳定,运营成本很低,走出了我们的社会效益。在广州机场和开发区来来回回,投放时间不长已经跑了2万公里了,质量一直很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顺德8米多的村村通绿色交通车,一天要跑5个来回约230公里。晚上充足电白天大概要补两次电,每次25分钟左右,因为它是民营的,顺德这个区的公交要承包给每个人,所以司机残酷地使用电动车,质量稳定、客户满意,关键是运营的民营企业家非常高兴,要比燃油车的运费省很多钱。这是在徐州投了几百辆农村的,质量也广泛地得到了认同。还有轻客。
我们再次感谢百人会和各大部委对新进入者的包容和关心,在座的各位肯定也有一部分新进者希望通过我的例子看到未来的希望和前途。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