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监管、行业自律”,是3月11日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对完善国内汽车生产行业发展提出的方向与要求。《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体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尤其是对产品一致性的核查将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自4月1日起,新建企业和申请变更企业在提交申请材料时,应在企业基本信息中设立专门章节,描述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并附上《汽车生产企业诚信自律承诺书》。
由于现行政策不再批准新建传统汽车企业,因此,在各路资本大量涌入新能源汽车并参与投资兴建的浪潮中,该《通知》对这一领域的规范引导意图更为明显。自年初以来,行业骗补风波尚未平息,加强政府监管和企业诚信自律被视为解决个中乱象的根本之道。
■准入环节不可或缺
“尽管骗补行为仅存在于少数国内企业中,但既然出现诸多不良现象,就充分暴露了管理体制的漏洞。”上海交通大学汽车节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殷承良说,“每一行业在刚起步时都会经历一个乱象期和野蛮生长的过程,这是无法避免的经济规律,适时制定出一个合理制度尤为重要,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加强行业管理,采用亡羊补牢的方式,查补以前的制度漏洞。”
《通知》中明确强调,作为汽车生产企业,应保证其生产和销售产品有关技术参数、配置、性能指标必须与《公告》参数、机动车出厂《合格证》参数一致。很明显,最近的骗补行为正是通过电池装配与申报参数不一致以及重复使用、以旧代新、以次充好等手段才得以实现。
殷承良谈道:“去年我国动力电池出现结构性短缺,最后一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却取得非正常性猛增,其背后可能存在车企造假、电池拆分倒卖等骗补行为。因此针对漏洞,加强准入管理与生产一致性显得格外重要。”
不过,殷承良还谈道:“关于生产准入这一环节,其实是在市场早期各种技术资源、资金不丰富条件下的产物,当社会经济、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则要减少准入管理,同时应将产品投放到市场加以检验。因此准入管理工作还应做到适可而止,不能阻碍汽车工业的发展。”
■自律自查难解痛点
《通知》提出,为了让汽车生产企业充分认识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推行企业诚信自律承诺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流通研究室主任王青认为,由于骗补核查尚在进行,因此这仅仅是类似于行业监管的日常性文件。“该《通知》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具备了导向性意义,但目前依靠号召企业通过诚信自律来推进产业发展,可能很难达到目的。根据以往国内汽车产业发展规律,必须从制度上加以规范。”
同样,殷承良也认为:“单是依靠自律制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行业痛点,一个行业是否健康发展,不能寄望于参与者的自律意识,因为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它追逐利益的特征。市场真正需要的是完善而合理的奖罚制度,优胜劣汰才是王道。”
■ 查找补贴漏洞才是出路
这次骗补风波,暴露出部分政策漏洞、监管不严、地方保护等问题,《通知》中有关加强准入与生产一致性管理以及自律自查的各项规定,的确敲响了行业乱象的“警钟”。不过,王青认为:“与其把解决问题的注意力转移到产品一致性管理和企业诚信自律上来,不如回头总结骗补现象的根本原因,只有勇于纠正在政策制定上出现的偏差,才是亡羊补牢的做法。”
我国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政策,在过去几年中,政策红利让新能源汽车产销呈现“井喷”态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企业骗补风气。王青认为:“政策漏洞归根到底是补贴制度的漏洞,在生产端的高额补贴必定带来部分企业的恶性逐利行为,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骗补行为,只能通过终端消费层面对产品的优劣进行界定、作出评价,惟有如此,真正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企业才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