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准备淘汰燃油车的时间表纷纷出笼。比如,挪威2025年禁售燃油车;荷兰2025年禁售燃油车;美国加州2030年禁售燃油车;德国2030年禁售燃油车。此外,日本汽车厂商丰田似乎也在助力,宣布可能在2050年将停售纯汽油动力的汽车。
然而,这并不算什么大招,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宣布之后,我国则冒出一个“10年后,中国销售的增量新车中,将没有内燃机作为动力的传统汽车,取而代之的则是以纯电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的传闻。这种声音出现在零排放的电动汽车刚刚起步的时候,确实给人一种一飞冲天的感觉。
10年之后是什么时候?不就是有些国家说的2025年前后吗。这种讲法有什么现实依据吗?
有人说,这一说法是代表国家发改委的人讲出来的,肯定体现了官方的一种声音。
暂且先不论是什么人所讲,笔者只想以一些常识性的理解来谈谈10年后中国汽车产业是否有可能不再出现内燃机动力的问题。
谁都知道,在最近的2015年,中国生产了37万余辆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销售了33万余辆,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具有标志意义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首次超过了当年整体汽车市场份额的1%。
对于这个1%,有人就欢欣鼓舞了,认为5%、10%、20%、50%……在短短的几年之内马上就有可能实现。其实,很简单就能算出,如果说10年后不再有新的内燃机形式的汽车出现,那么新能源汽车每年的平均份额增加基本上就得保持在10%左右。
目前全国汽车产销量在2000余万辆,10年后2500万~3000万辆应该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数量。要想达到上述所说的无内燃机汽车的目的,那么也就意味着,从今年开始,中国新车市场每年新能源汽车的净增量平均要在200万辆以上!
这种跃进速度也不是没有可能,大概只在中国加入世贸后汽车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有过几年,但那是已经有了相当雄厚工业基础的传统汽车产业,也就是装有内燃式发动机的汽车业。由于市场的刚需,造就了这种“爆炸式”的增长模式,但我估计这种模式恐怕再也见不到了。
回到刚才的话题。如果想在10年内完全由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汽车,首先是一个市场的问题。在当下,1%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都是在大量补贴的背景下完成的。进入今年上半年以来,由于一些地方补贴政策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即造成了新能源汽车达不到原有增长预期情况。真不敢想像,在完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是不是所有厂商还有那么大热情去生产新能源汽车。
其次,任何一种模式的汽车产品都需要产业基础和坚实的产业链。记得前几年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刚有一些眉目时,相关的电力和电网公司非常积极地想参与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之中。结果在看不到增长预期的情况下,大多电力与电网公司纷纷退出了这一投入与产出无法平衡的产业。从市场角度看,新能源汽车的增量基本上是抢占传统汽车市场的份额得来,如果真要是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置换,其中肯定要进行包括人员在内的大范围更新,由此形成的博弈和大量浪费在所难免,届时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阻力。
再者,按照以上进度,经历10年快速发展,10年之后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当在1亿辆以上。如此庞大的规模,电网容量、充电设施、停车设施(许多需要专用)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如何保障?
凡此种种,实际上还有诸如汽车动力电池的处置、维修保养市场的切换等不少问题,而且还牵涉到个人的驾驶习惯与喜好的问题。10年就将市场完全置换过来,真不是说说就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