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网讯:近日,亿纬锂能公告称,SKI以债转股方式成为旗下子公司亿纬集能49%的持股股东。虽然在媒体的主流报道里面,双方此前一直以共建产能的方式合作,但其实早在2018年就存在资金往来,到现在选择以债转股的方式进一步合作,这其中的变化都是出自何种考虑?
亿纬锂能:渴望资金和技术的双重加持
从2018年9月到2020年4月,亿纬锂能旗下子公司亿纬集能四次向SKI在中国的设立的投资公司蓝龙能源贷款,共计20.35亿元,以亿纬集能60%股权提供质押担保。SKI最后选择将20.35亿元的债权转为亿纬集能49%的股权。
亿纬集能财务报告
按照亿纬集能目前的利润情况,无法弥补这将近21亿元的资金缺口。
为了产线建设,亿纬锂能每年都向亿纬集能增资。但是亿纬锂能2018年净利润不到6亿,2019年虽然翻到了15亿,三季报上显示公司账面资金不到20亿。并且亿纬锂能目前正在进行产能扩建的资金也是靠增发的,营业活动所得的净利润,基本上也是投资在子公司增资扩建上,所以短期肯定也没办法向亿纬集能增资弥补20亿的资金缺口。
SKI每年以2%的年利率向亿纬集能提供贷款,每年能拿到平均5亿元的资金,既能缓解资金问题,年利率又低,何乐而不为呢?而且亿纬锂能本来就准备和SKI合资建产线,以股权持有的方式合作,以后也能在资金上共同分担,更加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不过,20亿的债权转变为49%的股权,亿纬锂能考虑的应该都不全是资金方面的问题。亿纬锂能在电动汽车上主要采用的技术路线是软包电池,这一点跟SKI正好吻合,但是就目前的市场占有量来说,中国市场软包电池装机量不到10%,如果双方能在软包电池上深度合作并且扩大产能,对于中国软包电池市场来说,无疑是利好。
同样,随着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布局和美国拜登上台释放新能源汽车利好消息,国外三元软包电池同样也会迎来一波增长,而SKI供应现代、起亚、奔驰等国外车企,在海外市场的产业链布局,非常有利于亿纬锂能去接触这些大的客户,从而更好地走出去。并且,亿纬锂能在NCM811路线上一直都有所布局,但是目前在市面上搭载其电池的都是5系和6系的软包电池,而SKI的高镍电池已经进入北汽的供应体系了,如果有一家共同的公司合资建厂,技术上是不是也有学习的空间,供应关系上可能也会有帮助。
资金、技术、以及软包电池目前的市场份额,是亿纬锂能目前考虑的重点。但是怎么在中国市场,快速扩张产能并且获得更多以及更稳定的供应关系,可能是SKI重点考虑的事情。
SKI:加速扩产,获取更多、更稳定的供应关系
韩系三巨头里面,第三季度只有SKI的营业利润是倒挂的,虽然动力电池业务还没盈利,但是得益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亏损正在减少。对于SKI来说,扩大市场规模也是一种缓解财务压力的方式。
扩大市场规模的前提是,产能要够,并且要有更多客户。 首先是产能上,目前SKI的产能还没完全打开,常州工厂7.5GWh产能供应北汽,盐城27GWh产能主要配套起亚,除此之外,福特、大众和戴姆勒等都是SKI的客户,这些客户除了海外市场的电池需求,部分车企在中国市场也有需求。SKI和亿纬锂能2019年计划布局的20-25GWh的产能,应该也是为了这些即将拓展的需求,不仅是针对国内市场,还有国外市场。
如今双方的关系绑定在亿纬集能这家公司上,如果以后合资建厂主体建成这家公司,SKI凭借亿纬集能在中国市场资源的调配权力,以及双方在技术、市场、管理和供应链等各方面发挥协同优势,迅速把产能扩大相对来说更加容易一点。而且亿纬锂能和SKI目前有合资在建产能,现在又共同拥有一家本土的电池企业,在各方面的监督管理上也会更加方便、高效。
另外,亿纬集能本来就有在中国的产能布局,并且一直在扩建,拥有股权就意味着对这些资源有调配权利,加上和亿纬锂能共建产能,都是走软包的技术路线,所以SKI肯定能更精准地接触到在中国的目标客户,未来两家一起拓展客户并且共同供应一家车企的可能性很大。如果SKI能在中国市场把产能提升上去,并且能精准获客为后面的客户拓展奠定基础,依靠动力电池改善经营现状是很有希望的。
但是,这两家毕竟是有竞争关系存在的,如果亿纬锂能在资金和技术上想要获得更多的帮助,并且拉动SKI来拓展中国软包电池的市场份额,是不是就默认未来会贡献部分的市场?还是双方都抱着各有所需的态度来谋求更长远的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