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天津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及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通过审议,《规划》不仅明确了天津市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也提出了具体的推广路径。天津市将在初步构建起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商业运营模式,将关键技术迅速付诸产业化,打通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最后关卡。
示范推广与产业发展并举,是天津《规划》的一大特点。通过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带动当地汽车产业的升级,则是这个滨海城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发挥优势 产业二次升级
通过《规划》的制定和落实,天津正试图把散落在辖区内的整车生产及配套制造能力进行重新整合,为这个城市传统汽车产业的二次升级谋求出路。
“希望借这次机会,使天津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得到快速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天津市发改委副主任王亚明告诉记者,天津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具有三大优势。
相当丰厚的汽车产业基础是天津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优势。在天津的传统汽车企业队伍中,既有自主品牌长城汽车和一汽夏利,也有合资企业一汽丰田。在新能源汽车企业队列中,既有本地企业天津清源,也有正在探讨落户天津的深圳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大佬”。
除了整车企业之外,电池、电机、电控等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是天津的第二大优势,已经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配套体系链及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以南开大学、电科集团十八所等为核心的科研机构,以天津力神、比克等为龙头的关键原材料和动力电池企业,以及以清源、松正等为骨干的驱动电机和控制系统研发生产企业,相互配合,共同研发,力求突破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瓶颈。
和其他城市不同,座落于天津市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是天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第三大优势。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中心具备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试验检测能力。在纯电驱动系统、电池兼容测试、新能源汽车整车碰撞试验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除此以外,该中心还正在研究制定各项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及多项试验检测标准等,这些条件都会使天津市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近水楼台先得月”。
环境危机 新能源汽车发展提速
环境恶化与能源危机的双重“挤压”,坚定了天津市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与推广,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持续消耗的重要途径,也是天津构筑绿色、循环、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王亚明说。
据了解,目前天津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220万辆,其中黄标车29万辆,是国内汽车保有量最多的五大城市之一。调查显示,一辆黄标车的污染物排放量,平均相当于14辆国Ⅲ绿标车的排放量,相当于28辆国Ⅳ绿标车的排放量。按照减排计划,“十二五”期间,全市需要减少氮氧化物2.03万吨,而完成11.3万辆污染重的黄标车治理任务,就可实现氮氧化物减排量2.07万吨。
2010年,天津市成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但其示范推广成绩一直不瘟不火。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天津市在公共服务领域共示范推广的新能源汽车不到500辆,其中纯电动汽车247辆,混合动力汽车232辆。这个成绩在示范城市中勉强算是中游。
“天津市目前参与示范运行的新能源汽车数量的确还不多,希望未来能够加大示范推广的数量。 ”王亚明坦言。在《规划》中,天津列出的第一个发展目标就是“推广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政府带头 促进示范使用
在王亚明看来,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瓶颈除了技术以外,公众的认知度是关键的一环。
“全国各地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几乎都集中在公共交通领域,不可否认,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但在我看来远远不够。”王亚明告诉记者:“我之前在日本北九州的政府广场上看到停放了40辆纯电动汽车。当地政府规定,所有公务人员有公事外出时可到管理部门领取车钥匙,便可驾驶纯电动车外出。这一方面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在鼓励百姓使用时,除了政府带头,更切合实际的是为百姓创造更加优良的使用环境。王亚明强调,天津市未来在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上将有更多举措,完善配套设施,除了一次性购车成本的补贴外,还要降低百姓的使用成本,真正解决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后顾之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