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锂离子电池销量的大幅提升,同样也直接带动了上游材料市场的大发展。2012年在锂离子电池制造所需的各个材料市场,销量的增幅都明显超过了42.5%,而且,中国相关产业的增幅都要高于全球增幅,比重也越来越高:
①正极材料2011年中国企业占比是45.10%,2012年提升到47.37%;②负极材料2011年中国企业占比是58.39%,2012年提升到59.45%;③电解液2011年中国企业占比是48.70%,2012年首次突破一半,达到51.70%;④隔膜2011年中国企业占比18.72%,2012年提升到21.05%。真锂研究对全球锂离子电池4大关键材料的市场统计情况见下表。
表:中国电池网-中国电池杂志、真锂研究关于2012年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市场规模统计数据
类别 |
单位 |
全球 |
中国 |
||||
2011年 |
2012年 |
增幅 |
2011年 |
2012年 |
增幅 |
||
正极材料 |
万吨 |
6.12 |
9.12 |
49.02% |
2.76 |
4.32 |
56.52% |
负极材料 |
万吨 |
2.98 |
4.34 |
45.64% |
1.74 |
2.58 |
48.28% |
电解液 |
万吨 |
3.08 |
4.41 |
43.18% |
1.50 |
2.28 |
52.00% |
隔膜 |
亿m2 |
3.58 |
5.32 |
48.60% |
0.67 |
1.12 |
67.16% |
数据来源:真锂研究,2013年05月03日。
中国企业市场份额的持续攀升,并不代表中国企业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因为售价在持续下降,且降幅明显快于全球平均水平,呈现恶性发展趋势,这就导致材料销量的增长速度越来越高于利润的增长速度,目前一些企业的毛利率已经低到难以维持生存的水平。照此趋势发展下去,中国的材料产业难言乐观。
对于技术能力普遍不高的中国材料企业,曾经一度大客户营销的观念很盛行,北京当升科技和国泰华荣等就是依靠此策略,凭借三星SDI、LG化学等锂离子电池巨头的巨额订单而迅速崛起的,但现在他们也困扰在其中难以自拔。一些企业开始在采取去三星化的战略,但在其他企业不配合的情况,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