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刚刚结束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多款智能穿戴设备成为舞台主角,可穿戴设备的展位也同比增加了近四成。研究机构认为,2014 年在三星、苹果、谷歌发力穿戴式设备的背景下,整个行业将迎来爆发性增长。同时,据台湾市场研究公司Digitimes Research预计,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2.4亿部。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仍然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无论是智能穿戴设备还是智能手机,都离不开容量越来越大的电池的支持,锂电池行业的高增长势头仍将持续。数据显示,过去10 年,全球锂电池产值增速在23%,预计未来5 年,全球锂电增速仍然能保持在20%以上,这为上游的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但是熟悉锂电池相关行业的投资者都知道,与负极材料已经形成类似寡头竞争的格局不同,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一直处于众多企业过度竞争的状态。中金公司指出:“中国虽然有200 多家正极材料生产企业,但厂家产品同质化严重,毛利率低于10%,其中LFP 产能过剩最为严重,整体产能利用率低于10%,大部分企业亏损”。
从三季报公布的数据来看,当升科技(300073)的业绩似乎也并不乐观:2013 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 45,583.49万元,同比减少 5.32%,实现净利润 483.55 万元,同比减少13.67%。
但是记者在研究了公司的详细资料以及披露的文件后发现,当升科技的基本面正在发生着一些可喜的变化,归结起来有以下三条——
首先,公司的新产品对营业收入和利润的贡献明显增加。
公司的新产品包括三元材料、锰酸锂和高端钴酸锂,新产品的毛利率要比传统产品好。公司新产品销售占比在2013年有大幅提升,2012年公司新产品对业绩的贡献约为17%,2013年有望超过30%,2014年争取提升更多,新产品发力将是今年最大看点。
同时,公司的海门生产基地即将投产,这是国内目前生产水平最高的锂电正极材料生产工厂,具有很高的自动化水平,人工干预较少,因此,产品一致性较传统工厂有很大提升。目前生产线正在抓紧调试,同时为大客户认证做好相应的准备。海门基地投产后,当升科技2014年产能会逐步放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出口日韩的正极材料中,只有钴酸锂材料享受13%的出口退税,其它正极材料包括三元、锰酸锂和磷酸铁锂均不享受出口退税。就技术含量和产品世代来说,后者更应享受出口退税政策,目前当升科技等公司也正在积极呼吁。一旦三元、锰酸锂能够享受出口退税,新产品的毛利率还将进一步提升。
其次,公司的大客户战略取得了明显进展。
前期当升科技的客户主要以日、韩跨国公司为主,如日本三洋、索尼、三星SDI和LG化学等,国内的大客户主要是比亚迪旗下的企业。去年以来,当升科技加大了对国内电池生产企业的市场开发力度,已经开始向国内部分优质大客户批量供货。海门基地的投产,也为公司的大客户战略提供了产能支撑。
第三,当升科技明确将三元材料作为未来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并且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行业资料显示,长期以来,在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领域,中、日、韩、美动力电池企业采用不同的材料体系。中国企业以磷酸铁锂为主,日韩企业以锰酸锂和三元为主。
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因为“拥有超长的循环寿命、极好的安全性能、较好的高温性能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并且磷酸铁锂材料其低温性能和倍率放电已经可以达到钴酸锂的水平”,一度被认为是是市场上最有希望的动力电池材料。
当升科技认为,三元材料综合了钴酸锂、镍酸锂和锰酸锂三类材料的优点,形成了LiCoO2/LiNiO2/LiMnO2三相的固溶体系, 由于存在明显的三元协同效应,使其综合性能优于单组合化合物。目前来看,三元材料是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最佳的选择,未来将会朝着更高能量密度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也正在得到行业内越来越多的认同。而当升科技在三元材料上一直有着较深的技术积累,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
2013年,当升科技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一方面,完成了高密度钴酸锂和双高钴酸锂两款小型锂电市场主流产品的开发,并实现了批量销售,这两款正极材料预计未来将实现出色的市场表现。另一方面,针对电动工具市场的动力型三元材料也已经开发完成并成功投放市场,预计2014年将实现放量;应用于动力汽车的正极材料产品也已经完成开发。此外,公司“高温型镍钴锰酸锂多元材料”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多个项目屡次获得政府支持,充分说明了公司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和技术积累,这一点无疑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正极材料行业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当升科技区别于国内其他正极材料企业的主要优势之一。
第四,当升科技高度重视内部管理,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持续实现降本增效。
2013年,当升科技通过优化流程、岗位和人员配备,实现了在单位人工产量提高的情况下,总体人工成本持续下降的效果。
另外,当升科技参股公司——长沙星城的“动力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已经成长为国内负极材料第二梯队的成员,当升科技将逐步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
尽管目前正极材料行业的企业处境还比较困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锂电池行业有着持续的增长动力。近期,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和更新换代,将推动小型锂电池保持相当长时间的高速增长;远期,电动汽车的发展必将带来动力电池需求的爆发性增长。因此,中金公司近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国内正极企业更多是在为未来全球动力电池产能转移到中国做市场布局。中国具有良好的硬件基础如廉价的原材料成本以及一定的技术底蕴,同时中国巨大的需求空间使得产业升级的动力十足。动力电池产能向中国转移趋势明确。……我们预计随着正极材料技术集成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动力电池在大陆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正极材料企业将逐步退出,国内非常有希望涌现出3-5家龙头企业。”
从目前的发展势头和综合实力来看,当升科技,有望成为这3-5 家龙头企业中的领先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