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6日,北京市经信委发布了首批《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目录》,入围企业共5家,分别为江淮汽车、北京汽车、比亚迪、华晨宝马和长安汽车。
其中,北汽E150、比亚迪E6两款纯电动车型已完成验证测试,成为首批示范推广车型。首批车型的第二份名单也将在不久后公布。
就在北京发布《目录》前一天,上海也在推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在上海市经信委发布私人购买新能源车补贴试点车型的第五批名单中,北汽E150、比亚迪“秦”最终入围。对于久捂不热的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来说,地方保护的阴霾似乎正在散去。
伴随北京、上海在新能源汽车示范上不约而同的开放动作,国内新一轮电动车热潮汹涌而来,不仅资本市场上比亚迪、上海普天等电动车相关个股全线飘红,北京、上海两大牌照资源紧缺城市对电动车牌照的特殊照顾,也进一步提升了个人消费者对电动车的兴趣。
不过,一辆电动车要真正交付到私人消费者手中,仍要跨越生产准入、地方补贴目录和使用便利性这三道硬性“门槛”:第一步先要登上工信部的“能源车示范目录”,获得生产资质;第二步则要在地方政府推广目录上“备案”,以确保能拿到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补贴;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必须解决可持续使用的便利性问题——充电难题。
在闯关这三道门槛之前,电动车制造商还必须确保其产品在技术上能经得起实际道路的考验,从续航里程、电池安全和加速性能等诸多方面,都能获得良好的客户体验。
理想照不进现实
尽管已参加北京新能源汽车第一批摇号并顺利中签,小赵还是决定放弃。等待三年依然没能在普通汽车摇号中中签的他,去年看到新能源汽车将进行摇号的消息后积极报名。
为此,对电动车了解不多的小赵特意上网“补课”,不过,他发现真正能打动自己的新能源车不多。对于媒体热炒的特斯拉,显然不是工薪阶层的消费。随后,小赵把目光定在北汽E150和比亚迪“秦”上,这两款车外形比较时尚,价格在减去政府补贴后都在10多万元,还算在接受范围内。
最终,比亚迪“秦”并没能登上北京市的首批目录。小赵的选择只剩下北汽的E150电动车,但看过网上资料和试驾报告后,小赵很担心这款单次充电续航里程号称可达150公里的电动车,究竟能否满足日常需要。
最终彻底浇灭他电动车梦的是,到物业公司一问,目前没法给电动车安充电桩,要充电只能自己拉根线。
在上一轮新能源示范中表现还算积极的国家电网,在新一轮示范启动后,并未像之前那样,积极规划充电桩和充电站的蓝图。
“他们之前建的充电站都在亏损,所以这一轮积极性不高,而且电网高层已明确表态,希望社会资本加入充电配套设施的建设。但目前,充电设施不管是技术标准还是建设方案,都没有统一标准,各地不一,采购中也有不少猫腻,原本几万元的充电桩,最终采购报价可能高达10万元甚至更多。”一家近年涉足充电桩业务的科技公司负责人透露。
不久前,北京市新能源汽车联席会议办公室对外宣称,今年内,本市将完成1000个公用快充桩的建设,覆盖中心城区和近郊,其中100个快充网点将马上开工。按照计划,这1000个快充桩建成后,基本上每走5公里,车主就能找到公用快速充电桩,充电半小时就能支撑普通新能源汽车续航100公里。但上述规划能否最终落地,目前不得而知。“充电问题,依然是困扰电动车上路的主要障碍。充电设施与电动车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各方仍存争议”,比亚迪内部人士表示,为解决充电问题,比亚迪曾与国家电网有过多轮磋商,但双方何时能在真正意义上达成合作仍是未知数。
为此,比亚迪不得不自己开发了一套交流充电设施,以满足部分私人电动车买家的需要。
地方保护阴影
除了充电难题,无处不在的地方保护主义也被视为左右新能源车商业化的另一大绊脚石。有分析指出,地方保护让本就起步艰难的新能源市场人为割裂成一个个固步自封的“城堡”,是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竞赛中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