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锂电网(li-b.cn),锂电产业链服务全平台!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  广告单价 |  锂电资讯
首页 > 资讯 > 资本 > 新能源“抽血少了” 比亚迪减亏“翻身”

新能源“抽血少了” 比亚迪减亏“翻身”

来源: | 作者:admin | 分类:资本 | 时间:2016-09-24 | 浏览:4207
文章顶部
摘要:三年前,比亚迪因狂飙突进的扩张险遭灭顶之灾。幸运的是,比亚迪在新能源产业的大规模投入期进入尾声,此前的巨额亏损数字渐渐减小,报表因而漂亮起来。 而在传统汽车领域,比亚迪也

三年前,比亚迪因狂飙突进的扩张险遭灭顶之灾。幸运的是,比亚迪在新能源产业的大规模投入期进入尾声,此前的巨额亏损数字渐渐减小,报表因而漂亮起来。

而在传统汽车领域,比亚迪也抛弃了起家时的“垂直整合模式”,开始向专注核心技术和跨界整合的方向进发,不过前路依然漫漫。

用了三年时间,比亚迪(002594.SZ)从“坏消息”中走了出来。

在2013年一季报中,这家位于深圳的新能源车企宣布,其净利润同比增长315%,并预期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4亿至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3至29倍之巨。

在中国汽车市场,造电池起家的比亚迪曾经是一匹黑马,曾创下连续五年汽车销售增长翻倍的业绩。但由于过度扩张——其业务板块包括IT及电子零部件制造、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和新能源产业等,比亚迪三年前陷入重重危机。

作为模型摆放在比亚迪厂区一角的“未来村”,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人们身边触手可及的现实存在。 (CFP/图)

先是汽车经销商大规模退网、盈利大幅下滑,然后是由于最大客户诺基亚手机市场萎缩,公司代工业务利润下滑,巨资投入的光伏制造业务也因整个行业的“雪崩”而陷入巨亏。2011年8月,在半年报爆出净利润同比下滑88.63%的消息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公开向媒体表示公司“犯了一些错误”,并将2010至2012年定义为“调整期”。

一些投资界人士甚至认为比亚迪快完蛋了。

2012年,里昂证券分析师以一篇题为“瓦解”的研究报告将比亚迪的H股目标价狠削至0.14港元/股。这一远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估值如同报告标题一般,清晰地显示出作者对比亚迪可能面临破产解体命运的悲观判断。而做出这一判断的加拿大籍研究员,两年前还是比亚迪双模电动车F3DM的忠实“粉丝”。

在长达三年的调整期,除了时常见于报章的“大规模裁员”、“高管离职”等消息外,比亚迪究竟如何?在高达20倍的净利润增长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打碎“比亚迪模式”

在以垂直整合模式创建了自己的整车生产体系后,王传福又在短短两年内亲手打碎了这一“比亚迪模式”。

“除了轮胎和玻璃不做,剩下的我们都做。”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云飞对南方周末记者如此描述当年比亚迪进军汽车市场的独特做法。

比亚迪跨入汽车制造领域的“传奇”之一便是,早期由于找不到配套生产企业,公司研究部门便把整个汽车制造工艺重新“发明”了一遍,由此而形成了几乎全部零配件均自行生产的“垂直整合”模式。

在李云飞看来,这个做法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比亚迪当时汽车产量少,对外采购零配件价格高,不划算。

早期,这一垂直整合模式为公司的整车研发及产能迅速提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随着汽车产能的规模化和对品质要求的提高,这一模式也明显暴露出了它的弱点,那就是由于缺乏工艺技术的积累,某些零部件在细节品质上迟迟难以提升。

“比如雨刮、摇窗、刹车经常出些小问题,自己生产的油漆也不够亮。”李云飞说。

在连续五年销量翻番的高速增长期,这些问题都被比亚迪所忽略。直到2010年,比亚迪汽车销量增长率大幅下滑至15.5%,三百多家经销商宣布退网,退网比例高达22.63%,掩盖在高增长光环下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浮出了水面:销售车型单一、内部管理粗放、品质提升不足等。

随后两年,比亚迪的内部管理与制造模式经历了外界难以体会的剧烈动荡:从大规模的营销职位裁撤与人员调整,到旗下各事业部“自负盈亏”式的成本改革,短时间内推出的一系列激烈调整,让许多公司员工乃至中层管理人员一度感觉无所适从。

转型的结果是,比亚迪开始迅速向自己曾经颠覆的“传统”回归,越来越像一家“循规蹈矩”的品牌汽车制造商。

在提高整车品质的过程中,比亚迪干脆放弃了“垂直整合”模式,一方面引入更加先进的工艺设备如喷涂机器人,另一方面更广泛地与国际零配件企业巨头合作:当比亚迪的单车型销量从两三万辆达到四五十万辆规模时,这些国际巨头们的产品显示出越来越大的性价比优势。

在这一品质优先的原则下,比亚迪内部的很多工厂都被关闭了。“比如说油漆工厂,颜色老感觉不亮,公司下整改意见,发现还是这个老颜色,把这个工厂关闭了。结果从厂长到下面的经理,包括所有的人,都要在内部去另找合适的岗位。”李云飞说。

在提升品质的同时,比亚迪也重新寻找自己在传统汽车市场的竞争优势:那就是核心技术突破+跨界整合。

在刚刚推出的新车型思锐中,比亚迪搭载了其自主研发的TID发动机技术,这一包括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和双离合技术的动力总成体系,被其视为“国内领先、全球同步”的核心技术优势之一。在此类核心技术的开发上,公司不惜血本,从设备制造到工艺流程,再到实验检测,力求全方位技术领先。

与此同时,比亚迪开始横向整合其从事手机电子代工业务多年积累的电子化开发能力,在新出车型中不断推出诸如遥控钥匙、车载云服务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子技术,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但即使拥有这一系列差异化优势,比亚迪在汽车制造领域依然面临着难以回避的挑战:无论是大规模的营销体系管理,还是品牌形象,乃至国际化的零配件供应链管理,与有着多年规模化制造与营销经验的大型车企相比,都还有着很大差距。

这个差距有多大?在2012年汽车企业30强的名单中,比亚迪以213亿元的收入位居第17位,而排名第一的上汽股份,主营业务收入高达9133亿元。

新能源“抽血少了”

光伏产业的巨额投资与亏损,在令比亚迪承受着巨大财务压力的同时,也在考验着比亚迪过于宏大的新能源应用构想。

在比亚迪2013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大增二十余倍的预测数据中,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与这一令人咋舌的利润增长率相比,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却不足20%。

回顾2010年以来公司的财报,会发现一个巨大的反差,那就是在汽车销售、手机配件等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率并未大幅下跌,公司经营现金流规模也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公司净利润却连续暴跌50%至90%以上。这就仿佛一个健康的机体,突然出现了原因不明的大出血。在止血之前,无论怎样补充营养,都难以恢复身体的活力。

对于关注比亚迪业务的投资者而言,这一“出血点”其实并不难找:那就是光伏制造业务。数据显示,比亚迪在2010年高达两百多亿元的规划投资,绝大部分流入以七大产业园和两家工厂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其中仅商洛工业园的太阳能电池项目总投资便高达25亿元。

由于比亚迪的光伏业务投资并未在其财务报表中独立核算,因此其巨大亏损也难以从其三大主营业务盈亏中体现,而是“潜伏”在公司的整体财务费用之中。

据财务数据显示,比亚迪固定资产折旧等费用从2009年的16亿元一路攀升至2012年的30亿元,4年期间仅折旧费用便高达90多亿元;而在2011和2012年两年间近8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和16亿元的财务费用,也将其主营业务利润吞噬殆尽。

与此同时,公司流动负债由2009年的180亿元剧增至2010年的277亿元,此后一路上升至2012年的360亿元,这一巨额负债也给公司经营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

本来在比亚迪的计划中,快速增长的汽车销售所带来的现金流,可以为大规模光伏建设投入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但随着2010年汽车销量的急剧下降,比亚迪的多项在建工程陷入资金困境。此后全球光伏行业的崩溃性下滑,更令投产不久的比亚迪光伏陷入巨亏。在2011年9月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王传福坦承当时的比亚迪光伏业务“一个季度就亏两三个亿”。而比亚迪在汽车等主营业务市场的盈利,自然也被这一巨额亏损消耗殆尽。

在过去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从电池代工大跨度转向汽车制造领域的比亚迪,曾以“盈利业务孵化新兴业务”的模式,获得了极大成功。但不可忽略的是,中国汽车市场暴发式的增长才是其更重要的市场支撑——传统汽车市场从制造到营销都已经有着一整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供借鉴。

但在进行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和储能电站等新兴行业的新能源产业链整合时,王传福所面对的却是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能源应用市场——从技术瓶颈的突破到商业模式的建立,这一新兴市场内的风险远非手机、汽车等成熟市场所能比拟。

对于这一巨大的市场风险,王传福并非没有预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坦承比亚迪的太阳能业务“有可能使我们变成先烈”。但新能源应用市场的巨大前景却让他无法止步。

对于今天越来越习惯于在收入结构上将比亚迪视为传统车企的市场投资者而言,常常会将比亚迪看作“恰好拥有新能源技术的传统车企”。这实际上是一个误解,只需简单回顾比亚迪的产业延伸路径,便会发现它更应该是一家“恰好闯入了传统汽车制造领域的新能源应用提供商”。

比亚迪闯入汽车行业的技术逻辑,是在以电池技术突破了新能源应用的储能瓶颈后,以新的能源应用方案,向以石油为标志的传统能源社会化应用平台——汽车——发起挑战。只是在电动车大规模应用前景遇挫之后,比亚迪才转向传统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的“曲线挑战”模式。

比亚迪在光伏、储能和汽车领域内的广泛投资,因此也可以被纳入一个更加完整的理解框架: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社会化新能源生产与应用体系的解决方案。这一新能源应用方案的构思如此宏大,以至于每个产业领域内的观察和研究者都只能摸到“大象”的一个侧面。

“普世科技”之梦

以“新能源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比亚迪,正试图重新定义并改写多个产业领域内的游戏规则。

在新能源战略的宏大梦想的激励下,比亚迪给自己“成就梦想”(Build Your Dream)的品牌赋予了另一个意味深长的品牌内涵:普世科技。

2013年年初,凭借在太阳能、储能以及电动车等新能源领域“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比亚迪成为中国首家获得“扎耶德未来能源奖”的大型企业。这项以阿联酋奠基人命名的奖项,被视为新能源领域内的“诺贝尔奖”。

随着获奖消息而来的,是比亚迪推出包含多项重大技术突破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这项由高效光伏组件、顺逆双向传输和大功率储能系统共同构建的新能源输发电系统,不仅大大提高了光伏发电效率,而且通过储能调峰的功能设计,突破了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难以与传统输电网兼容的世界性技术瓶颈。

这一整体解决方案的推出,意味着比亚迪离新能源发电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几乎只有“一步之遥”:从2013年初开始,日本、瑞士、德国等对新能源技术要求极高的国家纷纷向比亚迪敞开了市场之门。

从光伏电站的组建到储能设备的销售,在光伏市场一片萧条的背景下,凭借着综合解决方案的推广,比亚迪的光伏产品2012年出货量增幅高达3倍以上;同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储能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国内市场方面,在2011年中标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国家风光传输工程”,为其风电、光伏发电提供储能系统支持之后,在2012年底再度承建榆林市500MW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预计建成后年发电总量突破7亿度,并可直接并入当地电网。

此外,比亚迪自成体系的微电网解决方案入选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成为解决海洋孤岛电力自给的首选技术方案;与此方案类似的家庭能源系统,则开始大批量向非洲的几内亚等国供货。

而在新能源社会化应用的示范效应上,莫过于2013年6月11日比亚迪与加勒比岛国阿鲁巴所签署的一项合作备忘录:按照这一计划,比亚迪将为阿鲁巴提供从太阳能发电、储能到电动汽车、LED照明技术在内的全套新能源应用解决方案及相应设备,让阿鲁巴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及100%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国家。

这似乎意味着过去数年中作为模型摆放在比亚迪厂区一角的“未来村”,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人们身边触手可及的现实存在。

不过,尽管未来听起来挺令人激动,但是在新能源应用市场中,比亚迪的盈利依然显得遥遥无期:面对公司的财务数据,即使是最乐观的分析师也只能给出“光伏业务亏损收窄”的预期。

这意味着,比亚迪必须在现有的业务领域内维持足够的盈利增长,以应对未来可能爆发的种种市场风险。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
分享到:

合作机构: ofweek锂电网 | 电池在线网 | 亚太电池展 | 巨典展览 | 德泰中研 | 振威展览 | 亚化咨询 | 知行锂电 | 高工锂电 | 深圳市电源技术学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锂电网(li-b.cn) | 粤ICP备18158530号


扫码关注微信
获取更多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