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6)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全国政协常委、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欧阳明高,接受了60余家媒体记者的采访,在回答关于“如何破解车用电池产能不足的瓶颈时”,他提出扩大电池产能需谨慎的观点。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发展速度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如此高速的增长,对车用动力电池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不断有新型电池问世以解决续驶里程焦虑问题;另一方面,电池产能跟不上车辆生产需求,成为另一大阻碍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
电池研究分为多个阶段,从材料的基础研究到材料的应用研究,之后是电极——单体——系统的研究及试验,到真正产出成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大量新型材料电池的问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近年内,这些新型材料依然只能作为添加剂使用在目前的电池上,以提高系统的导电性能,比如近期比较热的石墨烯。
从技术路线上看,目前适合轿车使用的是三元锂电池,适合大客车使用的依然是安全性能有相当优势的磷酸铁锂电池。到2020年,我国生产的单体电池比能量可以达到300wh,电池系统的比能量则能提高到200wh。同时,价格也会有所降低。结合材料成本和规模经济效益,到2020年,电池单体的价格大约会在0.8元/wh,电池系统的最低价格至少为1元/wh。
有数据显示,到今年11月,我国的车用动力电池用量达到120亿瓦时,但电池厂规划的产能远远不足以满足需求。究其原因,目前的电池供应商大部分是从消费类电子电池转产而来的,在做大型车用电池方面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包括制造工艺、研发和验证过程,都有诸多瓶颈。尤其是对安全性的验证需要时间。所以,对于电池厂来说,扩大产能需要谨慎。过快扩大产能必然会产生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是制造缺陷等问题。
从个人来讲,我不支持发展500公里及以上续驶里程的纯电动乘用车,并不是技术无法满足,而是性价比不高。2020年,续驶里程在300公里的纯电动乘用车应该会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