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15年里,“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最火的话题之一,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日益升温,各大公司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分时租赁行业。看似前景一片光明,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近期工场菌发现,一些约车平台上陆续出现了一些分时租赁公司的车辆进行网约车服务。这些运营车辆长使用快充充电,缩减车辆电池寿命,这种模式也成为少数人盈利的手段,违背了分时租赁的初衷。
无人监管 分时租赁车辆“乱入”
纯电动车低成本、不限行等优点一直吸引着车主,同样也吸引着网约车司机。最近有用户发现在网约车平台上,不少司机开始使用纯电动车进行服务,工场菌也有幸乘坐过,在乘坐过程中工场菌发现,车辆为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公司的车辆。
在网约车平台上使用租赁车辆拉活已经是普遍现象,而租用纯电动车拉活的成本更低。网约车司机告诉工场菌,使用租赁的电动车拉活不是什么秘密,租赁的电动车可以成功挂靠在滴滴、Uber平台上。目前电动汽车的租赁价格低廉、充电费用低、租赁车辆更无需考虑保养和保险的问题,对网约车平台司机有很大吸引力。
在与司机的交谈中发现,租赁电动汽车主要靠快充来增加续航,但快充会导致电池不断发热,降低电池的还原能力,减少电池充放电的循环次数。长期使用快充会导致车辆寿命缩短,这也就是很少私家电动车在平台上拉活的原因,但使用租赁车辆根本无需考虑。
租车公司工作人员表示:“长租的电动汽车基本上都是用来跑滴滴和优步的。也有人以劳务公司的名义进行批量租车,然后再转租给其他司机跑专车,这样可以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工作人员同时表示,租车公司很少会过问车辆的用途,对于租出去的车辆很难进行监管。同时租车公司也可以减少闲置车辆,提高收益。
违背初衷或涉及躲避“骗补”检查
为了验证分时租赁车辆是否可以申请网约车运营,工场菌也使用某分时租赁公司车辆在滴滴平台上进行快车车主申请。上传车证、驾驶证仅仅一天时间,便审核通过。
事实证明,利用分时租赁车辆在网约车平台上申请运营是确实可行的,网约车平台并不拒绝车主使用租赁车辆进行运营,据相关知情人透露,网约车平台为了抢占司机资源,提高司机的粘性,对于使用租赁车辆进行网约车运营也是默许的态度。
利用新能源分时租赁车辆运行进行网约车运营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北京,其他的城市也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乘客反映,在杭州的部分地区有人利用微公交进行专车运营。2014年的5月,微公交开始推广年租模式后有乘客发现有司机偷梁换柱,利用微公交的车辆来进行专车运营。以微公交熊猫K11车型为例,此款车型一年租金为14400元,平均到每天不到40元的租金,若每天接15单,收入为300元左右,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间,对于司机来说诱惑非常大。另外据专车司机表示,这些车辆不是司机本人的车辆,所以不惧怕交通检查,对于司机来说属于零风险。此种行为已经违背了通过分时租赁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本意。
据业内人士透露,某些租赁公司大量长租新能源汽车可能是为了躲避“骗补”检查。一些车企把生产的电动汽车卖给其租赁公司,获取国家补贴。这些新能源汽车车辆本身的成本和收益已经在补贴中获得,如果大量闲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所以不管车辆用于做专车还是以低价租赁给个人,这些车都是在运营中,不算囤积在仓库骗补。同时知情人士也透露,此次骗补调查非常深入,以此种方式很难躲避骗补调查。
监管存漏洞 乱象将止
对于什么车可以进入网约车,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在两会明确表示:为社会公众提供以盈利为目的的服务,涉及到公共服务和客运安全,必须接受法律法规的规制和调整。通过一定的程序转化为合规的营运车辆之后,才可从事经营性的运输服务。
电动汽车分时租赁辆进入网约车市场根本在于行业存在监管漏洞,电动汽车的分时租赁企业不过问车辆用途,而网约车平台为抓住司机数量也默许租赁车辆进行专车运营,分时租赁与网约车行业监管均需完善,才能减少此类现象的进一步发展。
据了解,《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将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对网约车经营者、驾驶员和车辆实行许可管理。
对于新能源分时租赁车辆的管理,北京市交通委已经在这方面做准备。在今年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运输管理局印发的《汽车租赁行业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提到:“提高数据互联互通水平,继续推动汽车租赁企业与行业管理部门数据对接,实现企业与北京市汽车租赁行业管理与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定期统计分析行业精细运行情况,及时掌握行业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根据文件显示未来用于分时租赁的车辆将要在交通委平台上进行统一监管,从车源上遏制新能源分时租赁车辆进行网约车的乱象。